深刻理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要求

发布时间:2024-04-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 扬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经济互融互促发展的深度思考和理论概括,为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赋予了辩证、统筹的思维定力与实践定力。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为我们推动经济运行、文化发展的同频共融实践指明了新向度。知是行之始,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要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要义、演进逻辑和实践向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彰显人文亮色,聚向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加凸显人文底色,创造更多人文经济学的江苏新实践新样本。

正确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意涵旨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互动关系的理论应答。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范畴,人文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并在发展中不断印证的一种新发展共识表达。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经济人文经济更为鲜明地表达了文化经济的主体本质向度和最终归宿,更加明确人文导向在全要素生产力结构中的主体和轴心地位,更加强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聚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文引领。

超越资本主义逻辑的经济发展价值的理性选择。自十九世纪末,经济学界对市场和经济的批判逐渐去道德化、去人文性,开始标榜价值中立,推进经济学研究的工具理性化,回避价值判断。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发现,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矛盾不是经济矛盾、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这其实揭示出了西方所面临的人文与经济相割裂的某种困境。西方经济学基于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构建起一套分析和推演经济增长的理论范式。因为经济人只是人的一个向度,所以,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性异化、物欲膨化、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曾提出:经济学科从人类创造财富的道德科学变为资源配置中的冷酷逻辑,人性的深度和丰富度是最显著的代价。现代经济学不再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已经失去了根基,偏离了经济现状。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出场,强调以人文经济推动发展,既解决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寻绎到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相生之道,从而真正为经济发展提供充沛的文化驱动力、文化引领力,让克服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局限或重重弊病成为可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主要理论贡献就是在本质上破除了西方经济学资本拜物教带来的人文缺失之弊、在学科界限上破除了将之束缚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狭隘知识藩篱,并主动汲取人类一切呼唤人文回归”“道德洄游合理的经济理念,真正成为中国大地上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双向赋能的经济学。

准确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特质要求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是的现代化,更是的现代化。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为中心,紧紧锚定人文价值的引领地位,深深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时追问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财富增殖的终端旨归;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突破西方经济学既定轨道,摒弃资本拜物教、金钱至上的人文惯性,彻底走出唯以经济利益效用驱动的发展轨迹,让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经济舞台的重头戏。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福祉为归宿,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

基于两个结合宏阔空间的重大创新。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指向未来,实践当下,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始终着眼以文化为关键动力源泉的经济发展态势,强调文化对经济的能动性力量,力求揭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互融合、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人文价值与生产目的相互支撑的经济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都聚焦指向以人文引领经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自觉以人文经济学推进,合理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行。以人为中心、以人文价值为导向、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生机的最好诠释。

系统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这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实践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向度,始终聚焦的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的这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视野。

立足人文经济消费侧,统筹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研究挖掘、人文生态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新基建等基础工程。强化对文化创意要素产业化支持,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传统制造、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产业业态创新,让创意赋能传统产业,打造合乎人文经济发展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跳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线性思路,升级文旅融合版本,在创新文化++文化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文XX人文的新载体、新平台,推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进,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实现人文底蕴强、人文价值高、人文生态优的高质量发展。

开辟人文经济学实践的新赛道,更为注重企业、政府与社会的统一。有别于西方经济学围绕资本、市场、政府、国际设计的四维经济赛道,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赛道需关注企业人文建设,主张以高度自律的企业人文赛道打造人文社会机体的微观基因;关注市场变轨的人文加持,化解资本野蛮生长、市场单纯逐利所带来的人文危机;关注法治政府的德治支撑,以提高治理能力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境界。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