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市云台山南麓,流淌着一条“妇联河”,这是新中国连云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生动写照。
1957年8月,全国农田水利会议召开,提出“要在1967年以前基本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当时,位于云台山南麓各村的排水沟又窄又浅,每当下大雨,山洪窜流下来,积水无法排出,立刻沟淹河漫,山下的村庄都浸泡在水中,农户家里的东西也都漂了起来,住在低洼处的人家被迫躲往高处,大片的庄稼也都被淹死,不少碎石土夯建筑的房子甚至因此坍塌,广大群众饱受洪涝之苦。
在这种情况下,当国家发出兴修农田水利的号召后,云台乡广大群众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地党和政府也决心借此机会,发动群众,以环山大沟为基础,把各村的小河沟连接起来,开挖出一条又宽又深的排灌河,一劳永逸地解决洪涝灾害。
开挖排灌河是项繁重的体力劳动,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人手不够。当时男劳力们要么去外地参加上面组织的重点水利工程,要么就是在生产队采石头,这样每个村里就只剩下一些没有挖河经验的女人。
为缓解人手不足的困难,公社党委决定广泛吸纳妇女参与建设。于是,公社领导亲自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家一户做工作,一方面向大家讲清修河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明确参加开挖河渠劳动算工分。听说公社决定开挖河道,想到困扰多年的水患就要解除,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而当知道男劳力不够时,广大妇女毫不犹豫地挺身站了出来。现年88岁的郑开芳老人说:“当时觉得不就是挖土运土嘛,男人能干的事情我们女人照样能干!”于是,一支由3000多名女性组成的挖河队伍很快成立起来。大家拿着箩筐、扛着扁担,二话没说,跟着各自所在的生产队就上工地了。 每人一段责任地,激烈的劳动竞赛就此开始。
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挖河全靠手挖肩挑,工具只有简陋的镐头、铁锹和扁担、箩筐。年轻力壮的,是一人一辆小推车,年龄大些体力稍差的,就两人一组用扁担加箩筐合力去抬。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们也没闲着,她们在河边用席子支起篷子,在里面烧水做饭,帮助干活的女人带孩子。
这边妇女们下河挖泥,那边男人们又外出干活,家里的孩子们没有人照看,一些妇女就将孩子带到工地上。大一点的孩子自己玩,小一点的孩子就放在河岸边的篷子、箩筐里。妇女们干一会活,再挤时间去箩筐或篷子看看、喂喂孩子。整个工地上大人们的干活声、孩子们的嬉闹声、老人们的呵呼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幅既嘈杂热闹,又欢畅热情的画面。
中午就是萝卜汤里撒上几把米,炖成一锅稀饭。别说油了,就是盐都很少放。家近的早出晚归,每人从家里再带些豆饼、生山芋充饥。家远的吃住都在河边篷子里,每顿就简单糊弄一下。本来就是贫困饥荒的年代,有的女人刚生完孩子,营养不良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奶水就断了。于是这边大人干活,那边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篷子或者箩筐里哭闹。每当想起当年孩子的哭声,现年89岁的张纬珍老人还是不住叨念:“那真是比刀子扎心还疼啊!”
天不太冷的时候,大家草鞋都不舍得穿,就那样光着双脚,一趟一趟,来来回回。不少人脚指甲烂掉了,所有人双手都是血泡、老茧。雨雪天没法干活的时候,生产队会把大家集合到一起开会,有时是开展政治教育,有时是进行评比,更多的时候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感受、讲经验。
每天百十趟的小推车和大箩筐,纵是铁打也觉累。但是一想到能够根绝水患,再加上觉得能够挣点工分,缓解家里男人的压力,大家就都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每个人都是头天晚上累倒,第二天早上铃声一响,就又硬撑着爬起来,继续挖,继续刨,继续抬。不少人因此落下一身病。现年85岁的时金凤老人说:“当年累出病的,后来就都早走了!”想到有的好姐妹当年因为感染血吸虫病后来去世,张佃霞老人还忍不住落下泪来。
开工没有休息日。只是在过年才统一回去5天,刚过完年就又继续干活。就这样,3000多名女性,先后挖运泥土一百多万方,到1958年4月的时候,整条河渠终于竣工。这条河渠东起凤凰嘴,西经南城通烧香河,全长15.1公里。河渠挖通后,很好地承担了土地灌溉、防洪排涝的功能,为沿途2.2余万亩田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有了这条河,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下大雨被水淹了。虽然大家个个因为挖河脱了好几层皮、掉了好几斤肉,但是当看到自己的付出换来实实在在成果的时候,个个都幸福感满满,觉得自己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名积极分子。1959年3月,为表彰云台妇女挖掘大型河道的突出功绩,灌云县人民政府将原名环山大沟河更名为“妇联河”。
革命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开挖竣工只是河道整治的第一步。为了维护好辛苦建成的“妇联河”,各个村庄每隔几年就会组织对河道进行一次疏浚,清理淤泥并拓宽加固。就这样,从1958年挖成之初的河面宽仅10米,经过几十年不断维修,“妇联河”已经逐渐拓宽至30米,集水面积达到95.23平方公里,汇流面积达到58.2平方公里。为了更好地发挥“妇联河”功能,当地政府还不断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先后架设起5座农桥、建成46座电灌站。河道运输也大为改观,每年仅通过“妇联河”运出的石料就高达70多万吨。两岸居民依托河道资源积极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静静流淌的妇联河,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妇联河”也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河、致富河、休闲河、和美河。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