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滔滔,哺育和滋养了常熟碧溪这个“江边村庄”;浪潮叠涌,淬炼和塑造了碧溪人的精神品格。40年前,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上演。
上世纪80年代,碧溪农民率先发展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乡镇企业,探索以工补农、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形成独具特色、闻名全国的发展模式——“碧溪之路”,成为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和“苏南模式”的重要源头。“敢想、敢闯、敢干”的“碧溪之路”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碧溪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只争朝夕。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
历史上的碧溪,因濒临长江,土质多沙,是个纯棉区。穷,是这里最初的印记。20世纪60年代,凭着紧靠上海、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达等有利条件,碧溪人从一个队办五金厂起家,采用“母鸡下蛋”的办法,很快办起一批社队工厂。
在当时发展工业,是要有点儿胆量的。“开山鼻祖”——碧溪五金机械厂就曾因“以小挤大”“挖社会主义墙脚”而一度关门。在谈“企”色变的环境下,碧溪镇党员干部敢于身先士卒发展社队工业,义无反顾推进改革,支持并保护群众的创造。就这样,碧溪社队企业在艰难中挺进,在风雨中成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1978年,碧溪社队企业达到61家,吸纳劳动力7000多人,解决了全公社三分之一劳动力的出路。
时任碧溪羊毛衫厂党支部书记的马炳生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发展社队企业是致富村民的必由之路,而人才匮乏,资源、资金紧缺是横亘在面前的一道沟壑。时任碧溪乡乡长的徐世民回忆道:“当时我们就有点土地、棉花,其他一无所有。所以只能慢慢搞起来,从上海引进原料、设备,把一些技术老师傅请到我们碧溪来教。”“星期日工程师”应运而生。马炳生往返上海无数次,拜访技术专家,请他们利用周末业余时间来碧溪提供技术指导,从上海、苏州等地聘请的“星期日工程师”超过38位,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上百个问题。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碧溪走上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快车道:1983年10月柏油马路通到户户家门口;1984年自来水第一次通到农民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到1987年,全镇外贸收购额达3500万元,创汇400万美元。
“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山万水。”改革过程中呈现的敢于尝试、思想解放、为民服务等多维特质,赋予了“碧溪之路”精神活的灵魂,铸造了其具有自身独特烙印的标签,不断巩固“碧溪之路”的强大精神内核:在改革中学习改革,在创新中激扬创新。
“碧溪之路”就是一条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之路。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
历史证明,改革与创新一直是中国时代发展、事业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90年代,在浦东开放开发的影响下,碧溪走上了乡镇企业转制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做大股份合作制经济和大力引进外资兴办工业厂区,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新苏南模式的超越。
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徐世民和其他碧溪镇党员干部犯了难。最终,镇政府决定让碧溪机械厂(原碧溪五金机械厂)作为试点进行改制,改制通知送达当日,厂长朱根顺就找到了徐世民。
“改制是计划外的事情,风险太大了,你们走社会主义,让我走资本主义,这怎么行?”
“我们当初办社队企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发展企业经济,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吗,当初你敢办这个机械厂,现在你就再给大家带一次头,如果上面怪罪下来,责任我来担。”徐世民的一番话,坚定了朱根顺的信心。
1993年,碧溪机械厂实行第一轮转制,至1997年彻底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碧溪机械厂改制的成功,极大鼓舞了碧溪干部群众的信心。改革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碧溪在深化改革中稳步前进,到1998年,全镇近百家企业完成改制,通过产权界定,全镇镇村所有者权益总额达2.5亿元。
战略思维是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统一。在根本问题上,碧溪镇政府有着很强的“战略定力”。面对企业资金短缺,市场形势多变、产品销路不畅、企业负担加重等严峻形势,碧溪镇政府从改革中找动力,在逆境中求发展。在做好第一轮(1994年—1996年)企业经济机制转换期满资产审核、产权界定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农民意愿,对乡镇企业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产权改革”。历时2年,把企业全部改制为私人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24家改为股份制企业,19家改为有限责任公司,31家改为私营企业。碧溪乡镇企业经历脱胎换骨的蜕变,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债务包袱,民营经济成为碧溪全镇经济的一个有力支撑点,成为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也促进了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短短几年,幼儿园、电影院、卫生院等一系列配套的民生设施都建起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世纪之交的“碧溪之路”,不再是单一集体经济之路,而是演进为多元经济发展之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2001年8月,常熟市委、市政府作出经开区“退出城区进驻港区”的重大决策。自此,“碧溪之路”与经开区的命运开始交汇,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下,“碧溪之路”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2020年,“苏州·中国声谷”项目吹响了常熟经开区声学产业创新发展集结号。在创新策源地建设大局下,如何筑巢引凤栖、优化人才“生态圈”,是常熟经开区(碧溪街道)面临的时代考题。对此,相关党员领导干部主动对接、积极争取,2020年11月,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常熟经开区正式揭牌成立。近年来,声研院持续引进院士级科研团队、声学产业人才团队,建设六大声学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攻坚城市建设环境声学技术等—批国家战略所需的声学核心技术,不断引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思想接轨、体制接轨、技术接轨、人才接轨……“碧溪之路”对外开放翻开新的一页。在这里,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融合与发展互为因果。
经开区文体中心、滨江体育公园、声谷大剧院等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功能;人才公寓、安置房等“安居”项目进一步满足产业工人和双创人才的住房刚需;苏通大桥、通港快速路等路桥工程形成内联外畅的交通路网体系……新时代,“碧溪之路”已经成为一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大道:努力实现城镇与乡村共进,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共进,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共进,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共进。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沿江岸畔,猎猎江风掀起层层波澜,一个个新的发展故事正在这座滨江新城不断演绎,书写着新时代“碧溪之路”共富启示录。
(作者分别系常熟市碧溪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工委委员)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