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古今,上下五千年,能称得上谋圣的有且只有四人,分别是:姜子牙、鬼谷子、张良、范蠡。可见此排行榜分量之重。
沛县号称“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更以“五里三诸侯”的佳话闻名遐迩。文天祥《过沛怀古》诗云:“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大汉王侯将相,有沛籍12王、23侯、5位丞相。刘邦的肱股之臣,多是沛人。
谋圣之一的张良不是沛籍,但他与沛县的渊源极为深厚。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贵公子,其祖父和父亲两代人先后为相,87年间辅佐韩国五位君王。如无意外,张良毫无疑问也会子承父业,成为将相之才,光耀门楣。然而,随着强秦入侵、国破家亡,张良瞬间从豪门贵族沦落为亡命之徒。国恨家仇在身的“愤青”张良,在公元前218年谋划了震惊天下的博浪沙刺秦事件,行刺失败,秦始皇龙颜震怒,“大索天下”,张良于是隐姓埋名,流浪在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在下邳,张良留下的传说是圯桥进履,因其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得到绝世高手黄石公亲授的伟著奇作《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陈胜死后,其部下将领秦嘉拥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假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张良在下邳把一部《太公兵法》研读得滚瓜烂熟,满脑子都是智慧,才华横溢,但是苦于无用武之地。值此时机,他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无奈身单势孤,难以立足,打算率众投奔景驹。同年,泗水亭长刘邦在沛县稀里糊涂被拥立为沛公,又得天助力,起兵不久便打败秦军,攻下丰邑。他让雍齿驻守,自己带领数千人向东攻打下邳。刘邦和张良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相遇了,相遇在留城(今沛县魏庙镇、五段镇境内)。
历史上君臣际遇的佳话可谓多矣,如果讲两个,有周文王渭水河畔遇姜子牙,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如果讲第三个,那便是刘邦留城遇张良。
这一遇,火花迸射,石破天惊,改写了天下格局。张良被刘邦的胸襟气度折服,刘邦对张良的学识见解由衷叹服。张良在研读《太公兵法》的过程中,深感其高深莫测,有所通亦有所不通,和别人谈论这部奇书,一般人都听不懂,但是和刘邦谈起这本书来,刘邦却都能够轻松理解并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张良非常吃惊,说“沛公殆天授”,并由此认定,刘邦必成大事,于是就打消了前去投靠景驹的念头,决定追随刘邦。
高山流水,明君良臣,张良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一生。
在辅佐刘邦逐鹿天下、灭秦剪楚的风云岁月里,张良的文韬武略盖世奇谋,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世人品读不尽的范例经典:降宛取蛲、佐策入关,谏主安民、斗智鸿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邑奇谋、画箸阻封,虚抚韩彭、兵围垓下,劝都关中、谏封雍齿,假托神道、明哲保身……
这些故事如果一一讲来,大概能讲上一年,如果一一写来,能写一部洋洋大观的长篇,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写了,而且写得很精彩,所以故事本身此处不再浪费笔墨。我想以粗浅的笔墨致敬的,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后的取舍,他的选择、他的风骨和智慧。与他的盖世奇谋相比,这才是他人生乐章的最激昂之处。
楚汉战争结束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作工作总结时,这样评价自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点名表扬了三个人,张良排在第一名,可见他对张良的认可程度之高。
刘邦历来是一个豪爽大气的人,所以也不吝封赏,尤其是对劳苦功高的张良,他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却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地,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地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齐国三万户食邑的封赏可谓极其丰厚,而留地不过弹丸之地,微不足道。自请封于这个特殊的地方,实在是意味深长。此中有情,有义,有大取舍,有大境界。
刘邦沉吟久之,同意了,封张良为留侯,归于两人最初相遇的留地。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览前朝,概莫能外。彭越、韩信等人的悲惨结局正是最鲜活的例证。选择,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是敢于舍弃的勇气。这才是天地间最大的勇气。
这就是谋圣的“圣”之所在,可以指点江山主宰沉浮,也可以闲看流云江海泛舟。把握得了天下,也把握得了自己。所以古往今来天下谋士多矣,然而圣者仅四。
事实上,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就已经渐渐抽身退出,从“帝者师”退居为“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晚年更是托辞多病,基本隐居留地,闭门不出。留侯张良,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隐士。胸藏天地谋略,参透万世凉薄,隐于茫茫微湖,观莲叶田田,鱼戏莲叶间。
传说,张良晚年弃人间事,从仙人赤松子云游四海,不知所踪,他所到之处,今人皆引以为荣,以至于现在传说中的张良墓地在全国有十余处之多,沛县魏庙镇有,微山岛上也有。
留为春秋留邑,秦时建县,唐初,并入沛县。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留城成为南北漕运的枢纽,人烟阜盛,舳舻千里,一派繁荣景象。大明隆庆年间,因黄河泛滥,留城沉没于微山湖中。自张良初封留城,至今二千二百余年,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今天的魏庙镇境内,镇东数里之遥,有古留城遗址。镇北有村庄曾经名为子房村,后来改为现在的房村,据说便是刘邦和张良遇会之处。近年来,县镇皆把文化建设摆上至关重要的位置,充分保护发掘留侯故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兴建了留城古街,建设了留侯张良文化馆,用文化为新城镇铸魂,为乡村振兴提振精神,让文化成为留侯故国的鲜明特质,成为让人品味留恋的脉脉乡愁。
近临京杭大运河之襟怀浩荡,坐拥微山湖之烟波浩渺,人文厚重、风光优美的留侯故国,正在续写着新时代风云际会的情义传奇。
(作者系沛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