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槐树庄》……这些家喻户晓的银幕经典背后都有一个名字——王苹。从20世纪20年代老南京城太平南路出走的“娜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女导演,王苹见证了中国革命、电影、戏剧的发展巨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苹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后以自身细腻抒情的艺术风格执导影片15部。1988年王苹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她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中国女性电影艺术家形象。
追求进步 投身文艺革命道路
王苹原名王光珍,1916年9月2日出生在南京城下街口13号(今秦淮区建邺路中段南侧)的一个回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耀奎是一名教书先生,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1931年,15岁的王光珍考进了位于南京府西街的南京一中高中师范科。她结识了水华、舒强等进步青年,并加入了“南钟剧社”。1933年9月,中国共产党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陈鲤庭、宋之的(后与王苹结为夫妇)来南京考察工作并发展力量,两人借帮助排戏的机会,以原有的“南钟剧社”为主体建立起左翼剧盟南京分盟——磨风艺社,王光珍成了其中唯一的女性。
1934年,磨风艺社拟排演《娜拉》(即易卜生所创名剧《玩偶之家》),导演选中王光珍来扮演主角娜拉。这是一部探讨女性觉醒的主题剧。她特地给自己取了个艺名“王苹”。1935年元旦,《娜拉》在南京市中心的陶陶大剧院连着公演了3天,场场爆满。当时的市教育局以“戏子岂能为人之师”为由,通报全市小学不得聘用王苹。父亲知晓后也觉得颜面大丢,立刻把她锁在了家中的小阁楼里,逼着她尽快出嫁。
王苹被解雇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1935年10月,在党组织帮助下,王苹投奔革命。她先是接受任务,到上海参加宋之的编写的电影《无限生涯》拍摄,虽然影片未拍成,但王苹由此开始了演员生涯,并与宋之的结为夫妻。
抗战爆发后,王苹与丈夫跟随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先后辗转重庆、上海、香港、昆明等地,进行抗日宣传。解放战争时期,丈夫宋之的被调到解放区工作,王苹一边从事进步文艺工作,一边从事地下交通站联络工作。期间她还参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等影片。
在大量的艺术活动实践和革命参与经历中,王苹受到许多著名作家、导演、革命者的启发,积淀了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鞠躬尽瘁 成就数部红色经典
全国解放后,王苹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1950年又调往总政文化部电影处,并参与筹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组建工作,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王苹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军事教学片《河川进攻》。1951年春天,时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指示总政文化部,将即将举行的诸兵种协同作战军事演习拍摄成纪录电影,供部队训练和教学参考。这个任务压力可想而知。王苹接受委托后便开始埋头学习联合作战的指挥艺术和军事常识。她指挥调度20个摄影队,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拍摄。
王苹真正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4年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这是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建成、王苹调到故事片组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也是该厂第一部故事片。初次涉足故事片的王苹,足足使用了4万尺胶片。
王苹的成名之作是1957年拍摄的《柳堡的故事》。这部影片采用清新细腻、严谨流畅的独特叙事风格,讲述了红军战士李进与水乡姑娘“二妹子”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王苹突破当时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固化的阳刚激越风格,用回忆式的旁白和角色眉眼间的流转,将一对战争年代青年男女朦胧的恋爱过程处理得自然真实,毫不矫揉造作。这种尝试在当时还是第一次。
电影公映后反响强烈,片中插曲《九九艳阳天》更是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影片编剧之一黄宗江后来回忆,“王苹提出我们拍电影要以人为本,特别要写人性。在那个年代,敢于提出‘以人为本’这个口号的人也不多呀。”
之后,王苹相继执导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多娇》《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闪闪的红星》等经典故事片。其中,凭借曾作为地下工作者经验而执导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中国影坛在惊险样式的影片中表现人、塑造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62年她凭借影片《槐树庄》成为第一位获得百花奖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誉满影坛。
王苹还执导了许多大型歌舞音乐片。1965年她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李恩杰还共同导演拍摄了献礼建国十五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是一株革命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奇葩。它撷取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一些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战斗历程。当时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她,揣着天麻粉度过了拍摄的日日夜夜。1976年,她把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 70岁高龄的王苹又担任了我国第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并因此获得1986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奖。这是她执导的最后一部作品。
王苹真实、细腻、抒情的艺术风格比较独特,温柔而充满人情味,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身影长留 当代女性力量样本
2023年11月,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与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文都影话:寻觅南京影脉”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电影馆举行。会上各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再一次展开学术研讨。
王苹的女儿,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宋昭认为,除去电影作品外,王苹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同样值得研究学习。作为导演,王苹从来是剧组里最认真敬业的。在拍摄第一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时她已经怀孕,但王苹从来没有耽误过拍摄。后来丈夫宋之的在拍摄期间意外去世,王苹尚未从悲痛中走出来,就穿着一身黑衣一头扎进摄影棚。1974年拍摄《闪闪的红星》“激流放排”一场戏时,扮演冬子的小演员看到江水太急,不敢上竹排。王苹不顾年老体弱,挽起裤腿就登了上去。小演员一见,鼓起了勇气,说“奶奶敢上,我也敢上”。
后来的人回忆起王苹导演,也总是离不开“高尚”二字。1965年的《东方红》制作班底集演艺界精英于一堂,王苹于是向周恩来总理恳切建议“影片最后一律不署个人名字”,获得周总理的赞许和同意。“一部片子的成败,并不决定某一个人。冷漠,是创作不出好作品来的;激情,是创作的生命。而激情不是凭空来的,必须依赖于生活。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是王苹毕生倾情电影事业留下的话语。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