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运河重生”为目标再创后申遗时代新辉煌

发布时间:2024-07-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黄 杰    

20146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今已是十周年。十年间大运河沿线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2月、202011月、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北京通州、江苏扬州和浙江绍兴视察大运河,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在视察江苏扬州大运河三湾生态公园时,提出了古运河要重生的殷切嘱托。大运河全线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速推进,运河文化热持续升温。回顾总结申遗成功后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不仅可以反映运河沿线城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也为未来发展提供启示和思考。

十年来,大运河真正成为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热词、标签和名片,运河周边的环境变得更美了,大运河文博场馆成了网红打卡地,有关大运河的研究成果和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大运河非遗产品深受大家喜爱。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近三年,新一届扬州市委、市政府接过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接力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是一批运河文化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于2021616日建成对外开放,短短三年多时间,游览人数高达近800万人次。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运河大剧院、瓜洲古渡公园、文汇阁重建、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明清古城有机更新等项目,有的取得重要进展,有的已建成开放。二是运河文旅品牌效应进一步凸现。随着扬州运河十二景活动的推广,运河研学游也异常火爆,扬州成了运河研学第一城,皮市街、仁丰里等古街巷日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瘦西湖夜游、古运河水上游等项目也深受游客青睐。三是运河非遗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富春茶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8项非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郑板桥》《大河向北》《大运扬州》等一批文艺精品创作演出成功,大运河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络绎不绝。四是运河文化国际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持续举办16届,并于2022年升格为国家级论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系统谋划,协同发力。调整充实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各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形成了运河文化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市人大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地方性法规于20236月出台。市政协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持续开展专题调研、与市政府专题协商、发动委员撰写社情民意和提案等,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本部门工作的开展。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加强法治运河建设,开展保护运河生态公益诉讼等工作。WCCO等社会组织加强国内外朋友圈的拓展工作,大中小学校、企业和社区都纷纷加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来,大运河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市民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大幅提升。

科学决策,精准发力。对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从顶层设计到重大项目规划,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在做具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决策前,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会议认真听取部门和专家意见。市政协也主动服务三都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开展相关专题调研,并与市政府开展专题协商。市社科联发布大运河课题,发挥地方学者专家的作用,为利用运河文化资源提供理论支持。扬州市委宣传部与扬州大学共建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发挥高校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一些重大项目的启动如文汇阁的重建,就得益于市政协委员、文史专家的持续建言献策。

加强合作,借力发力。千里运河一线牵,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需要运河沿线城市之间的联动与联合,扬州有着牵头大运河联合申遗的切身体会,深知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因此,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扬州除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外,还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并不断强化与其他运河城市的合作,或共建平台,或开展项目合作。扬州利用WCCO与其他运河古镇合作,共建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与其他景区合作,共建了世界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加入京杭对话合作机制等。积极参与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大运河城市非遗展等重要展会,充分利用这些合作机制,以及世界运河大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平台,积极宣传推介扬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别是大运河文旅项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借力发力实现各方共赢。

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实现四个统一的内涵要求,在做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在生态环境、城镇更新、文旅融合和绿色航运等方面持续下功夫,以运河文化为引领,推动大运河区域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管理体制,探索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与运营管理体制,探索将大运河文化与学校大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立法和司法的实践改革,探索进一步广泛发动全社会各阶层关注和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探索运河城市之间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手联合的合作机制等。三是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大运河沿线城市运河文化资源丰富,要实施精准运河文化人才引培政策,引进高水平文化旅游策划运营团队,遵循规划、策划和运营三合一的原则,开发新的运河文旅产品,补上乡镇旅游薄弱的严重短板,构建水陆、江河、城乡联动的运河文旅发展新格局。四是进一步加强运河国际交流。把世界运河文化国际人文交流与加大运河城市开放力度相结合,充分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强化其以文化交流为纽带,推进运河文旅等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交流,并充分利用好世界美食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的合作机制,积极推动运河城市参与中欧、中日韩文化经济合作,争取在一些运河城市规划建设世界运河文化产业园。

作者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