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宣讲名师、建立名师工作站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常熟市聚力整合优质资源,持续加大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名师培育力度,强化名师对基层的示范辐射作用,以高质量名师工作推动基层理论宣讲高水平发展。
“一分站一特色”,把名师工作扎根在基层
以市级名师工作站为中心,高效打造基层理论宣讲载体,推动名师下沉,畅通资源共享,放大宣讲效应。
坚持“集约共享”原则。有机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建、工会等现有阵地资源,依据各地理论宣讲品牌建设、宣讲人员力量、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批次就地转化建设基层名师工作分站,实现基层14个板块全覆盖,构建完成“全域型”宣讲网络。通过名师宣讲资源共享网络,以名师牵线对接打破板块之间的资源壁垒,有效串联各类特色资源,推动优质宣讲资源横向互通。
坚持“一站一策”导向。鼓励各板块结合自身理论宣讲品牌建设,制定个性化方案,从名师宣讲阵地、活动空间、工作内容等各方面全面规划,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思路的名师工作分站。如沙家浜镇利用闻名全国的红色资源,打造“雁群名师”孵化室,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辛庄镇结合当地深厚的剪纸非遗技艺传承底蕴,在分站打造“妙剪生花”实践课堂,设计制作《江南·生花》等理论宣讲剪纸作品,将理论宣讲与文创结合,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与;碧溪街道结合“碧溪之路”发展经验,聚焦年轻群体,打造“共学·策源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共聆·绘美富民强国幸福画卷”“共探·聚拢沿江创新集群高地”等主题样板课堂。
坚持“实体运行”机制。从市级层面统筹推行三项基本制度,保障名师工作分站实体化运作。建立名师负责制度,各分站由名师负责、分管宣传负责人统筹,设置成立内容创作、活动策划等五个职能小组,协同推进分站建设和名师工作。建立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在各板块理论宣讲年度预算中划设专项经费,为学习培训、课程研讨、宣讲活动等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分站名师工作制度,宣讲名师定期参与分站活动,通过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对分站建设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指导,帮助板块协调对接市级部门,实现优质宣讲资源的上下联动。
“一名师一组团”,把队伍力量集聚在基层
以常熟拥有的3名苏州市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名师为“领头雁”,以三个经济发达镇(培育对象)辐射链接周边毗邻板块,推动组团结对,实现片区联动学习。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人才队伍梯队化培养,推动宣讲力量集聚壮大。
常态化挖掘基层宣讲新秀。创新打造“大家讲莊”“好理围圆”等拉家常、互动式宣讲项目,积极构建“群众讲给群众听”新生态。通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深入挖掘企业青年骨干、新业态从业者、新农人等各类行业宣讲新秀1000余名,常态化围绕基层治理、职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开展理论微宣讲活动,扩大基层理论宣讲覆盖面。建立宣讲打卡成长机制,宣讲新秀以“集理善学卡”作为凭证,每次宣讲折合2个宣讲课时,累计宣讲达到500课时后可晋升为“百姓名嘴”。
擂台式遴选优秀“百姓名嘴”。市镇两级搭台赋能,在以赛代练过程中加快“百姓名嘴”向名师孵化对象转变。实施“百姓名嘴”宣讲团“墩苗”计划,建立人才备选库,根据各“百姓名嘴”宣讲实绩和从事领域,落实星级评定机制和分类管理制度,通过实际表现考核及时更新递补人才库名单。积极对接市委组织部、团市委等部门,推荐优秀“百姓名嘴”深度参与各类各级宣讲比赛,不断激发“百姓名嘴”的宣讲活力。每年举办“百姓名嘴风采展示比赛”“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等宣讲人才选拔活动,构建镇级初赛、市级决赛选拔机制,年均参赛“百姓名嘴”超100人次,遴选优秀选手发展成为各分站名师孵化对象。
专业化培育名师孵化对象。启动基层理论宣讲名师孵化工程,每个组团采取1位名师带10位孵化对象、1位孵化对象带10位“百姓名嘴”的骨干结对形式,通过共报结对课题、轮流示范宣讲、现场学习观摩等方式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优,逐步建强基层理论宣讲队伍中坚力量,形成“1×10×10”梯队化理论宣讲队伍培育联盟,每年评选优秀宣讲人和优秀宣讲案例。名师牵头整合全市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名师孵化对象量身打造参赛宣讲课题,超30人次荣获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金牌讲解员”、苏州市青年演说家大赛一等奖等各种省市级荣誉,在更大范围、更高舞台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新实践的精彩故事。
“一体系一菜单”,把理论宣讲落实在基层
体系化促进宣讲课程高质量创作,菜单化对接基层群众个性化需求,有效平衡理论宣讲供需矛盾,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一套体系贯穿宣讲全过程。梳理整合各地分站工作思路,充分开展交流研讨,围绕宣讲课程“选题-研讨-宣讲-评价”四个流程环节,制定一套上下一体的“课程研磨评价反馈”体系,系统提升基层宣讲课程创作水平。在选题环节采纳基层建议,创新引入选题顾问机制,面向各领域聘任选题顾问300多名,通过基层走访提出选题建议,确保选题鲜活度。在研讨环节融入集体智慧,分组团每月召集各板块宣讲骨干开办“宣研汇”集体备课班,开展原创性备课、集中式磨课等活动,请专家名师指导,借力优势资源,集思广益,丰富课程形式,提升课程质量。在宣讲环节展现创新活力,充分利用农村院落、小区楼道、企业休息室等小微场景,打造灵活多样的宣讲阵地,春风化雨般激发群众学习积极性。每年创新开展“板凳课堂”“流动课堂”“银龄课堂”等分众化宣讲近1000场次,受众超8万人次。在评价环节鼓励群众参与,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和阵地建议栏等,开通线上即时评价和线下建议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反馈意见,结合专家评审,创新评价实际宣讲效果。
一个菜单实现需求全覆盖。立足常熟高质量发展成果,围绕基层党员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需求,推出“模块-主题-课程”理论宣讲菜单。在内容上与时俱进,设置“初心使命”“理论力量”“实践征程”“榜样模范”四大模块,定期组织各分站认领课题,分派课程开发制作任务,侧重以小切口阐述大道理,以小民生讲述大发展。在渠道上“送理上门”,依托名师资源组建“大众讲师”团队,打造“名师送学”新模式,按基层党组织“约课”、企业组团“特约”,构建形成“五村一人、十企一人”送学网格,实现村村到、企企通,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家门口。在形式上喜闻乐见,结合网络平台,打造立体式名师宣讲阵地,在融媒体“看常熟”小程序开通“虞燕送理”专栏,在直播平台开设“理汇碧溪·名师直播间”;结合常熟历史人文,以言子为原型,打造数字宣讲IP形象“言知理”,塑造“言智学理”VR动画、“言途论理”研学路线、“言治有理”空中课堂等线上数字化学习新场景,探索制作“百步芳草”H5海报、冬训微课、“金句我来讲”等数字融媒作品200多部,在数字浪潮中让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融合绽放。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