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意义上是该国人民守正创新民族文化、创造文明新形态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并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了重点部署。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定位、价值原则和实践要求。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旨归
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要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统筹兼顾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问题靶向。文化空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文化发展差距明显,城乡文化建设不均衡;文化消费供需结构不平衡,文化消费能力增强、需求层次提升,而文化产品供给良莠不齐,文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与科技创新还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激发文化要素动能。着力解决上述问题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统筹兼顾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今,文化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文化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市场变革的内在动力,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协调、统筹发展的伟大事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体制改革自推进以来,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系统的攻坚克难,从与“科教卫”相并列的文化改革,逐步发展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文化建设。从“小文化”到融入国家和民族大势的“大文化”,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文化实践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方式,人们只有亲身参与文化生产、文化交往和文化消费,才能逐步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进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扬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精神生活共建共享。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立足当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就需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阶段性和发展性相统一,充分考虑当下文化建设情况,以人民的文化水平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又具有超越性的目标。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原则
改革是广大人民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奋斗。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
关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如何精准把握,准确识别人民的文化需求是进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提。如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已不停留于文化产品的获得,还期待进行文化交往,参与文化创造,提升文化素养,体现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关照人民群众的文化关切,不断提高供给高水平文化产品的能力,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源泉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创新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的生活实践和智慧创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吐露着生动的人民情感,反映着真实的人民心声,凝结着丰富的人民智慧,表达着朴素的人民愿望。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是评判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效的标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最终是要看人民的文化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人民的文化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否得到了提升。文化改革脱离群众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发展只有做到既有内容厚度又创新形式,既有思想深度又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导向,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敢于创新,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当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部分地区基础条件薄弱,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不足,文化资源难以深入到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要推动文化资源配置均等化,鼓励数字资源下乡,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管理,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勇担文化育人新使命。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更加注重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承担文化育人的社会责任。文化生产要坚持守正创新,善于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充实文化产品的价值内涵,做到以文入心、以文化人。文化产业运营要拓展国际视野,打造一批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以文载道,以文传声。
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水平,鼓励人民主动参与协同共治。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需要更加重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广泛性,使人民群众成为文化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建强文化治理人才队伍,提升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健全人才引进、扶持、激励与保障机制,引导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文化自治。提高文化治理法治化水平,填补监管新型文化业态的法律空白,增强文化领域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为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