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安澜历史街区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1-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卜贤超 董 菁    

  大运河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也孕育了众多璀璨辉煌的城镇、村落和历史街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淮安马头古镇安澜历史街区即是其一。

  马头古镇是中国大运河淮安段三大历史文化城镇之一。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道夺淮后,马头逐渐成为黄、淮、运三大河流与洪泽湖交汇之所,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治理工程最密集、技术成就最高的中枢所在,是运河全线古代水利工程遗存最密集、保存状况最好、价值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大运河申遗中关于大遗址研究的重要结点,被水利史专家和文物专家誉为古代水利工程史博物馆。马头安澜古街历经沧桑但历史神韵犹存,有体现传统民居特点的民居17栋,是传统住宅和民国商业建筑的代表,并且官巷兴盛街有两座牌坊、两座巷门坊,是一处主要体现马头历史文化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

  目前,安澜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体系统筹,未能梳理出文脉贯通、串珠成链、辨识度高、吸引力强的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传统民居较少,新、旧建筑混杂,既有民国时期的民房,也有近20年来新建的办公楼,新建筑的体量、色彩、高度、风格、造型同周边整体环境、历史建筑不相协调。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不断加大传承保护力度,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

  高位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多方统筹,为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运河文化进一步赋能。学习借鉴省内外经验做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重要问题。着力解决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与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体制问题,建立政府牵头、人事相符的组织构架,参照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实体化管理协调机构——淮阴区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并在办公场所、人员编制上予以保障,为其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专项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起统筹协调、高位推进、常态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良好格局,广泛凝聚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强大合力。

  精心规划,赓续历史文脉。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统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编制安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工作,用发展前景凝聚民心,用项目建设汇集各方面力量。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价值弘扬、河道水系治理、文旅融合发展等着手编制安澜街区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新的功能定位,制定发展策略,在确保历史街区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形成新的街区功能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要积极对接上位规划,争取将一些重点文旅项目纳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总盘子。二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仅要保护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还应保护原有的社会结构,努力延续街区的历史文脉。加强对传统居住形态的研究,创造出新的改良模式,使之既维持历史传统风貌,又充分发挥其优良居住模式、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使用功能,从而实现保护和使用的和谐共存。三是编制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片区的使用要求,做好单元化小规模针对性设计,细化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巷,充分体现街区建筑个性化的特征,丰富街区的物质形态,尽最大可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历史信息。突出重点,依托历史事件,在出入口、街口等特定地理区域修建牌坊、小品景观节点,营造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

  优化环境,打造品质街区。将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改善街区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区结合起来,将街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社区建设和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街区独特的运河文化特色,提升街区的形象品质。一是完善内部功能。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持续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与基础设施较差的问题,通过修建综合管廊,一次性解决水、电、通信、消防等系列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利用有限空间,为居民生活和商家经营提供应有的便利,实现名街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二是推进有机更新。科学把握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时空维度,坚持修旧如旧建不起留得起的原则,根据建筑与环境的价值、质量、特点等因素,分层次采取维修、改建、新建等不同处理方法,通过微更新以点带面,实现渐进式转型升级。三是优化社区结构。历史文化街区追求的是真实性、历史性和完整性,不是空荡的街道和建筑的外壳,要树牢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利用理念,不仅保护街区物质空间结构及要素、保护街区传统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形态,还要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烟火气的生活图景。

  注重引导,发展文旅产业。坚持自下而上的自主开发与自上而下创新引导相结合,通过对街区功能的再生和环境品质的提升等方式,做好业态加法,推进文旅融合,引领街区振兴。一是激活空间功能。从历史文物的单纯保护向有机更新与利用的方向转变,北端以惠济祠为节点,中间以官巷兴盛街为节点,南端以运口公园为节点,进行功能重组和立面整治,整体建设一条南北长三里的商业大街,北段为大块的现代商业文化景观区、南段以传统的商业街道景观区为主,形成集传统风貌、非遗展示、美食小吃、民俗购物、表演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二是打造品质街区。平衡好业态策划和原生态生活气息和谐共融的关系,尊重历史沿袭,打通官巷头闸街道,还原兴盛街旧貌,恢复翠花春、四巧园、裕新园、鹤来园、高庆余等饭店,恒源茶食店、恒裕烟店、恒盛酱园等老字号,间隔布置状元楼、王家大院、中医养生馆、马头镇史馆、家具博物馆、砖瓦博物馆、淮阴民俗博物馆、大运河酒文化博物馆、楚汉文化陈列馆等,将兴盛街打造成国内知名古街、多业态文化和民俗博物馆群,再现淮阴市繁华景观。三是策划旅游线路。进一步做好项目整合包装,以韩信故里景区、千金台文化旅游区为旅游中核,将各个分散的运河遗产点段、场馆、历史街区等,采取串珠成链的办法,打造成精品旅游线,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全域旅游发展业态。四是引导社会参与。鼓励街区居民将闲置的民房改造为商店、酒店、饭店、民宿客栈等,增强老街区经济活力与旅游接待活力,鼓励部分有手艺、有专长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给他们创造发展机遇,提供展示爱好、技艺、特产、民俗、民风的平台,实现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