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以来,教育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治校理念,在学生社区逐步探索形成一站式集成、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综合管理模式,构筑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建设“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打造智慧服务创新基地、争创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22年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坚持以“五育融合、专特融通、多方融汇”为建设理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运行模式。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协同推进
构建统筹协调机制。2022年6月,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实施“一把手工程”,将社区学生思政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整体谋划、统筹协作、互融互通。党委会专题审议并通过了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配套专项经费,编制建设进度图,对一期、二期、三期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谋划。实施方案作为项目建设总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下去。2024年3月,学校已基本建成总面积约4500平方米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空间。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建设情况汇报,实地考察特色功能站点建设情况。党委审核通过《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提质增效方案》,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持续优化、走深走实。
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学校在每个宿舍楼成立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指导党团组织建设,开展思想引领活动,将学生在社区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入党培养和发展挂钩。加强与学生的密切沟通联系,出台《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制度》,安排党委委员分别担任学生社区兼职楼长,校院党政领导联系一个班级(社团)。2024年上半年,党政干部、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队伍深入学生社区召开“师生面对面”座谈会50次,深入社区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扎实推进为师生办实事工作,设立24小时值班热线,解决师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学生参与治理机制。成立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收集、整理、汇总学生意见和建议,深度参与社区日常事务管理,激发社区活力。优化改进考核评价,制定教职工公益服务工作量管理办法,将其与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并重考核,激励引导各支队伍深入社区为学生服务。加强协同育人,引进企业参与学生社区物理空间改造,举办校园开放日、“青匠”“青创”论坛等活动,推动校企、家校协同育人。
整合资源力量,丰富平台载体
固本培元、德育铸魂,打造1252德育“工作站”。利用1252招生代码,推行1252德育计划。每月设定一个特色鲜明的德育主题,立足“第一课堂”上好主题班会课,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关注和学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每周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全校233项学生活动,从社区延伸至寒暑期社会实践。
智育赋能、学做并用,打造知行合一“推进站”。打造多功能自主学习中心,不仅提供传统学习资源,还提供预约场地、预订书籍等服务。社区还建有“生涯教育体验站”和创业体验与孵化平台,全校160名社区学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学生在社区即可获得学业辅导、学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
以体强心、以体健魄,打造身心健康“提升站”。设立心理辅导站,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帮助学生应对压力,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社区还设有“急救教育科普站”,向学生和家长普及急救知识,培训学生掌握基本急救方法和技能。
以文化人、以美润心,打造文化美育“浸润站”。建立“工匠精神传承站”,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成立南田艺术传习社(南田画社),传播“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与江南区域文化,用独特的水墨艺术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劳树德、劳动育人,打造劳动教育“实践站”。学校在校园一隅开辟专门场地建设劳动实践站,设置班级责任田,让学生在校园内种植和管理农作物,直观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培养责任感和劳动习惯。在学生食堂开设“食育课堂”,组织丰富的劳作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实用劳动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双域结合、数治赋能,重塑学生服务平台。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以服务一站式为目标,以提升师生满意度为导向,打造线上线下“双域”服务平台,包括新建学生社区党群服务站和优化“智慧学工”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管理系统,引进设备提供自助式服务,为师生提供24小时服务,促进数据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提高办事效率,服务成长发展。
促进联动互动,拓展教育广度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学校每年为长三角地区输送毕业生近5千人。近年来,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3届毕业生王海浪、江苏省劳动模范2008届毕业生袁冬根、“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019届学生李姣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创意组全国金奖黄志宇团队等一批典型。建立产教融合“直通车”,为学生实习就业保驾护航。近三年,学校累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万余个,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
搭建信息化服务“一张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学校先后获评教育部第一批数字化校园试点院校、中国智慧教育2021智慧高校综合实力“卓越奖”、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园、江苏省高校信息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实现以智慧校园引领智慧社区建设。
建立家校共育“连心桥”。定期召开家校交流会,及时沟通学生成长情况。近年来,诈骗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治安案件逐年降低,学校获评“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真正实现以“平安社区”建设助力“平安校园”建设,坚守好校园安全底线。
(作者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
责任编辑:汪娅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