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发布时间:2025-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贲 驰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宏观战略的引领下,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成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拓展育人场域、增强育人效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可以重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内容的数字化转化、教学方法的智能化创新等,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全新的机遇和可能。因此,大思政课建设应顺势而为,紧跟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步伐,持续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注入强劲的数字动力。

  涵养数字意识,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强化“大思政课”主体数字素养培育。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深化对数字化的理解,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赋能作用,并致力于提升在数字获取、制作及交互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既要掌握运用数据精准描绘和反映教学流程的能力,也要学会利用数据模型分析解决教学难题的技能。同时,要熟练掌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仿真、虚拟助教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辅助的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等创新教育模式,促进人机协作与时空融合的教学新生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字学习、使用、伦理道德等基本素养,通过加强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实现个性化知识获取,并着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使其能在数字技术信息洪流中识别并抵制错误思潮和低俗内容,确保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自我认知与主体意识。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教育主体多元联动。在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的过程中,要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必须促进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多元主体形成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的组织格局。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数字技术凭借其系统共享、资源共建、信息交互及网络联通等特性,为多元主体线上线下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开辟了多样化的路径,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跨校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协同。具体而言,可通过有效整合校内如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形成合力,并联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类场馆等机构,建立思政课虚拟教研室与数字化教学平台。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快速汇聚并优化分布广泛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校际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与民间组织合作等,实现大思政课多元主体的紧密联系,共绘育人同心圆。

  依托数字技术,丰富“大思政课”供给内容

  聚合数字教学资源,打造多样性思政资源库。数字化时代,需要善用数字技术全面整合符合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内容,打造全面覆盖、立体呈现、形式多样的思政资源库。既可以融合云教材、云班课和云平台,开发数字课程与教材,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家数字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规划教材等高质量在线资源,实时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既可以借助大数据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据的可视化,通过深入剖析教师的教学专长与风格等信息,针对特定专题组建最佳教学团队,也可以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优势精准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将广受学生欢迎的元素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挖掘和采集身边的思政资源,如时事政治、热点新闻、校园生活等,丰富思政课内容供给,也可根据学生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度,有选择性地筛选相关信息,推进教学内容的精准化。

  建设数字教学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数字技术凭借其在可伸缩性、分布式处理、多媒体大文件存储管理以及资源高效检索与调用等方面的先进特性,能够自动化地存储海量数据并进行智能化排序,从而构建出容量大、精确度高且易于调用的虚拟数据资源体系。通过构建数字教学服务平台,可以广泛收集并整合社会资源和日常生活素材,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资源数据在教学中的共享和交互,进而提高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例如,目前已建成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数字马院以及各类大学生线上学习实践系统等,均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跨越时空限制的优质网络平台。这些平台聚合起更高质量、更具系统性、更多样化的数字教育资源,能有效实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海量资料和素材的数字化转换,推动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

  运用数字虚拟,拓宽“大思政课”空间场域

  打破时空壁垒,实现实时互动。数字技术革新了思政课教学场景的空间限制,通过运用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采取现场直播、动画视频、VR全景展示等手段,将革命旧址、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的珍贵资料和场景进行虚拟化呈现,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身临其境,实现云游览”“云课堂”“云交流。学校可以与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展览馆及博物馆等机构达成合作,利用现场直播等形式,在思政课上实现多场景、多角色的协同互动。通过展示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展品、文物、信件及遗迹等,将历史事件、崇高精神和英雄人物转化为直观的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带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和震撼力。思政课教师也可以与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场馆讲解员等进行实时互动,将教学课堂延伸至田间、科研院所及革命老区等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的空间范围,提升大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创设虚拟场景,营造模拟空间。数字化背景下,大思政课能将传统思政课堂的空间边界从学校延伸至社会各领域的空间中去。通过运用智慧教室、5G通讯、虚拟仿真、全息投影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将丰富的社会发展场景、生动的历史文化场景以及贴近生活的家庭情境巧妙地融入思政课堂之中。如在虚拟仿真教学空间中,教师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则通过佩戴先进的教学设备,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多样的人生轨迹,甚至重走革命先烈的光辉道路,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伟大。同时,借助三维成像、立体投影、多通道视景同步、三维计算机图像及音响技术等前沿的数字化手段,能够对党领导人民经历的重要战役、关键会议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高度逼真的虚拟重现。这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既可控又充满互动性的虚拟学习空间,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等多维度感官体验,使学习过程变得沉浸而深刻。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与考试,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利用师生数字画像与可视化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能够促使评价方法从分数导向的小数据评价,向全程素养测评的大数据评价跨越;从考试测验式的结果评价,向实时表现式的过程评价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助于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革新反馈机制,使其更加科学、高效。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汪娅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