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要求,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宿迁市宿城区紧扣建设文化强区目标,抢抓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机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系统集成,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一是夯基垒台固根本。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两确保一常态,即确保正常免费开放、专人管理负责,并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健全完善区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镇(街道)文化艺术中心、镇文体广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围绕公共文化设施挖潜增效,规划建设一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共享空间,加快推动基层文化阵地由转变。二是共建共享聚合力。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多元化结构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各类主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支持人员配备不足的公共文化场馆,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引导非遗传承人、名家工作室入驻社区、下沉基层,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三是立柱架梁促长效。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多元投入保障和联动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一揽子政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规范化运作。完善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健全文化特派员、名师带徒等制度,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计划,构建英才汇聚、新秀层出的文化人才队伍新格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保障,形成起公共文化一体化推进格局。

  聚焦精准供给,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正确处理好的关系,全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惠及群众。一是优化服务供给。建立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对接机制,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公共服务机制,以精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对接苏鲁豫皖优秀曲艺节目邀请展、省文艺志愿者团队基层巡演,常态组织送戏下乡”“乡村书场等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倾斜。结合文明实践点亮星夜主题,积极搭建文化惠民利民大舞台,精心组织理论夜校、书香夜市、文艺夜演等特色活动,琴鼓惠民书场荣获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十佳案例周末书场获省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活动品牌。二是培育文化品牌。扎实推进1+4+12文化惠民工程,即紧扣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主线,持续擦亮马陵放歌”“钟吾梨园文化四季品牌,每月开展一次不同主题文化惠民活动。精心打造书香满宿城、阅读1起来地域文化标识,培育桑梓学堂”“知遇大讲堂等阅读品牌,获评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实施光影育人工程,引导有条件乡镇建设乡镇影院,创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模式,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可及性。三是推动精品创作。以承办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为契机,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鼓励文艺家深入生活,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实施宿城出品创作计划,加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先后创作柳琴戏《血奶》、广播剧《红色绝恋》、长篇小说《长安密案录》等文艺精品,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多项荣誉。

  深挖内涵底蕴,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是厚植非遗沃土。先后发掘培育区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66项、代表性传承人86名,其中苏北大鼓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深化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与宿迁学院共建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曲协琴书大鼓艺术委员会落户宿城,并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让非遗在交流互鉴中出阁出圈。打造立体多元非遗IP应用消费新场景,深化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建成埠子书场等精品小剧场项目6个。二是深挖文化内涵。加强对西楚文化、运河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展现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以举办首届乡村文旅创业大赛为契机,从IP设计、文化创意等方面入手,深入发掘牛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深度赋能农文旅项目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与家庭作坊结合方式,加快推进旋木雕、剪纸、皮雕、瓷刻等非遗产业发展。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严格落实考古前置制度,持续推进保护范围线、建设控制地带和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积极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搜集非遗线索828项,整理长篇书目影音资料数万张,编定非遗图书10余册。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做好大运河文化带文物保护,修缮保护文物古建筑27处,高标准打造黉学街、锅矿山等历史文化街区。

  坚持多元融合,充分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潜能。坚持系统思维、融合理念,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全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融合业态。建立文旅产业项目库,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做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工艺品制造等重点产业,做优网络直播、数字艺术等文化新业态。构建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游带动产业联动发展体系,打造自在宿城乡村版块和乐活宿城城区版块,创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擦亮跟着赛事来旅行”“跟着演艺来宿城品牌,组织音乐季、国风演艺等文化活动及龙舟赛、帆船赛等运动赛事,为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体验。二是创新融合模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成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朱海休闲运动小镇、蝴蝶兰大世界等一批农文旅项目。创新省地共建模式,与省广电总台荔枝云集联手打造王官集直播共建基地,植入农业科普、农趣体验、深加工智造,推动农产品上云出村、好风景引流出圈三是创新融合场景。打造宝龙金鹰街区、黉学街、新盛街等集文化创意、娱乐体验为主的商业综合体,建设酒都公园、月堤湖生态公园等主题鲜明、宜居宜游的景区景点,推动文旅产业与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相融合。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小剧场、特色书店、文创潮玩体验等新型文化空间,发展夜间经济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打造集夜游、夜演、夜宴、夜购、夜读、夜宿为一体的文旅消费产业链,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不断创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孔鹏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