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文化人、以文润身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化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源泉
“立德树人”——“立德”是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树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立德树人”必须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作为首要标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一代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缺少艰苦生活的锻炼,更缺少残酷斗争的磨炼,他们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感情要靠教育来引导。
要注重教育引导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国家和民族文化有了足够自信,就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源泉。
一要提升文化自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二要塑造文化人格。要在青少年中持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一百多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三要践行文化使命。教育引导青少年肩负起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和担当,积极传播正能量,争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传播者、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的践行者。
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为人生正道照亮前行之路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百余年党史,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多次战胜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有时甚至是绝处逢生,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怀揣理想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今天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青少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一切疑虑和担心。
要发挥好“大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让青少年掌握其精髓要义,弄懂弄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对发展战略的准确把握上。要让青少年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激发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有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投身改革实践中长知识、强本领、作贡献。
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为人生旅程筑牢精神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对青少年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贯要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基础。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情操,一定要从小抓起,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
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重点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展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大中小学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学校管理各环节。家庭要重视良好家教、家风的传承熏陶作用。社会、学校、家庭协同发力,使广大青少年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
培养青少年坚强意志品质,为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面对目标有坚定的决心,面对困难和挫折有足够的毅力和韧劲,面对诱惑有很强的定力,因而实现自身理想的几率比较大。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做任何事都可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和矛盾也可能畏缩、躺平,最终一事无成。
培养青少年坚强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是前提,实践磨炼锤打是关键。要让青少年融入社会、投入实践,锤炼顽强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要重视青少年的抗压抗挫教育,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效预防极端个人事件发生。
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为挺膺担当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实力的竞争、人才资源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少年是创新的后备军,培养青少年创新创造精神对于继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贯高度关注、寄予殷切希望,在2024年9月发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中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创新、注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尊重创新、鼓励探索成为社会共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深入推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改革,把培养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健全完善有利于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责任编辑: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