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下,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从文化传承中汲取思想精华和奋进力量。江苏新文学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组成部分,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文化积淀,不断涌现出既承继传统又锐意创新、引领时代风气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雄浑嘹亮之声。
《江苏新文学史》的编写构想于2018年由南京大学教授丁帆等专家学者提出,后得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批准立项并直接指导,江苏省作家协会负责组织协调,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负责统筹编纂。2023年全书完成,共12编30卷,约1000万字,涉及作家3419位、作品13107篇(部)。该丛书细致梳理江苏新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在时空交错的坐标轴上,全面展现江苏新文学的发展脉络。
开风气之先,推动文学发展
江苏文脉悠长,底蕴深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在地缘优势与时代风潮的影响下,江苏的多种文学形态成为时代先锋,引领文学潮流。
1892年江苏松江人韩邦庆发表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是通俗文学开始的标志,王韬写于1880年的《弢园老民自传》成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发轫;江苏无锡的孙毓修1908年编译的《无猫国》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的标志,王韬的《漫游随录》等著述已具有报告文学的发生学意义……《江苏新文学史》在扎实爬梳各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发掘出江苏新文学具有起点性、开创性意义的作品。
《江苏新文学史》还梳理了江苏新文学发展中,具有推动中国新文学不断跃升意义的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末《钟山》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引领了“新写实”小说的发展潮流。在网络文学领域,江苏网络文学的生长为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禹言的《极品家丁》开创了“家丁流”这一网文派别……可以说,在百余年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江苏是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地域之一,是中国新文学的高地。
在红色文学研究方面,《江苏新文学史》发掘和研究根据地文学史料,补充了新四军根据地文学和江苏革命根据地小说。陈登科、丘东平、夏阳等作家创作的小说,全面描摹出革命根据地的面貌。《江苏新文学史》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红色血脉,有利于红色精神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更加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前进动力。
凸显地域特色,坚守文学观念
江苏地跨长江、淮河南北,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兼有北方的豪迈率直与南方的婉约柔美,加之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文化上的碰撞,形成了开放多元的江苏文化特质。《江苏新文学史》充分展现这一地理空间孕育的文化精神,让人感悟到江苏新文学在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同声相和中生发出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学品性。
百余年来,江苏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学作品,努力讲好江苏故事。在《江苏新文学史》的梳理中,这些地理要素不再是文学背景,而成为具有生产性的叙事主体。从小说创作来说,张恨水的《丹凤街》堪称民国南京的“清明上河图”;叶兆言《南京传》等小说表达了对南京的独特想象;陆文夫的《人之窝》,表现苏南风貌十分鲜明;赵本夫的《地母》三部曲等作品颠覆了江南文化温婉柔美的刻板印象,形塑了江苏文学厚重、深远的文学性格……作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小说技巧,讲述江苏的风物人情、民情风俗。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描摹了江南风物,叶绍钧《藕与莼菜》以生活化的描写展现地方风味的食物。
汪曾祺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受戒》《大淖记事》在“反思”“伤痕”的文学潮流中别具一格,在文坛掀起“汪曾祺热”,并引发“寻根文学”。江苏新文学立足本土的写作姿态,在与时代大潮的应和中有着自己文学观念的坚守,由此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维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江苏经验,为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文学实践。
聚焦社会现实,回应时代关切
江苏新文学应时代潮流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一直与时代脉搏共振,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分。江苏新文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各历史阶段都发出了时代强音。《江苏新文学史》丛书在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充分呈现中,让我们看到江苏作家对时代的即时回应。
报告文学作为“时代文体”,以书写时代生活为内容和目的。《江苏新文学史·报告文学编》以两卷本的体量,呈现时代精神。《沦京五月记》《陷京三月记》写出了南京大屠杀中民族的苦难,《昆山之路》《张家港人》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江苏人的奋斗精神,《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间行动》描述了21世纪的中国形象,彰显大国风范。
除报告文学这一与时代密切互动的文体外,江苏新文学的话剧、小说、电影电视剧等都在与时代的共振中丰富着中国文学。洪深的《赵阎王》、欧阳予倩的《回家以后》、田汉的《获虎之夜》等话剧在五四时期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新时代的气息。《在斗争路上》《乌云遮不住太阳》等诸多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小说,在书写先辈们浴血奋战、英勇无畏的斗争中,激励着同时代人拼搏奋进。《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等反腐电视剧直击现实问题,一度形成收视热潮,表现着中央反腐的决心。
《江苏新文学史》丛书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学理性展现江苏新文学百余年的发展。它不仅是江苏文学的断代史记,也是理解中国文学现代进程的重要镜像。可以说,这部文学史巨著“为中国百年文学史的构建创新了江苏模式、奉献了江苏智慧、提供了江苏经验”。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实践中,《江苏新文学史》以煌煌巨著的形式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提供了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