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以独特记忆的方式成为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们往往以具体可见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等表现出来。
为了开展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研究,笔者采访了吴建华(苏州宋锦)、许焱(无锡留青竹刻)、汪寅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蒋琰滨(宜兴紫砂)、李守才(宜兴堆花)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抓手,而且成为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元素。
江苏自古便是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地区,诞生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表现出实用性、人文性、艺术性融合的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农耕文明的区域性、仪式性甚至阶层性特征。苏州织锦始于五代、盛于宋代,多用于宫廷服饰和书画装饰。紫砂壶具备“功能美、造型美、工艺美、材质美、品味美”的“五美”特征,伴随着技艺文化审美的提升成为文人富商赏玩和收藏之物。留青竹刻工艺复杂,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常常作为臂搁、书镇、扇骨等文房四宝之外的把玩。明代“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出自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无锡泥人当时排于末位,可能与它是儿童普及性玩具相关。由于农耕时代交通不发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特征,苏州宋锦与南京云锦、无锡留青竹刻与金陵留青竹刻、宜兴紫砂与(浙江)长兴紫砂等,都表现出功能与审美相近却因为地域差异而表现出发展的不同。
紫砂壶本是用于盛水和喝水的容器,但历代手工艺人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其意蕴,创新其艺术形态,赋予其审美价值。改革开放后,手工艺人不断将时代精神、审美品味与紫砂壶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如汪寅仙与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张守智教授合作创作出的“水利壶”和“曲壶”,得到了市场的追捧和专家的认可;以蒋琰滨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承人更是推动了紫砂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几代紫砂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使其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和收藏附加值方面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在传承传统织造工艺的同时,对宋锦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从产品看,既有利用传统织造工艺制作极具艺术感的高级箱包、精美礼服,用于国礼,同时也开发了普及日用型产品;从提升美感的角度看,上久楷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其高端产品的稳重大气与中低端产品的秀美清丽相得益彰。许焱在坚守留青竹刻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与画家合作,极大提高了留青竹刻的艺术价值。李守才将原作为陶器附属装饰的堆花工艺独立出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纹饰元素制作成具有陈列价值的艺术品,成功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活态发展模式。紫砂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上世纪70年代随着内地与港台地区交流密切,以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董事长罗桂祥为代表的港台收藏者重新挖掘出紫砂的艺术属性和商业价值。工艺大师对紫砂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及紫砂的生产、销售与消费链条不断完善,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宜兴紫砂产业。正因为有了一批优质的人才队伍,产业开始逐渐兴旺。许焱和李守才则利用电子社交媒体,以艺术爱好者圈层的方式进行商品的推广,在实现强垂类营销的同时,又在有限生产的前提下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包括了两个层面:其一是在突出非遗属性的同时强调实用性,将其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其二是提升非遗的附加值,即通过“大师”评级、稀缺材质和限量生产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收藏价值和增值可能。
传统工艺往往是作坊式的,满足的是区域性的、针对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消费者需求。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及商业思维的升级,以及工业生产所导致的商品产能变化和信息时代所导致的供求结构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其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无锡泥人和扬州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它们的艺术风格难以被当代审美所广泛接受,大量低端产品充斥市场,社会关注度不高、市场开发有限,收藏价值不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收入有限,也没有太多年轻人加入,传承后继乏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与生产,向内动力不足、向外市场乏力,即便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也很难改变其颓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传承性与发展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包容性与鲜活性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抓住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文化情结、审美积淀和情感元素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力,开展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内涵和表达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