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野王,是一位在南朝梁陈时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于梁天监十八年(519 年)出生在吴郡吴地,即今江苏苏州。
他出身名门,家族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影响力。先祖是名震三国的顾雍;祖父顾子乔,在梁朝担任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负责军事方面的参谋事务;父亲顾烜,官任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掌管文书,著有《钱谱》一卷。该书被认为是 “中国第一部钱币学著作” 。这样的家庭为顾野王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他七岁便读五经,并知晓其中要旨。九岁时,更是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写成了文采斐然的《日赋》。当时领军朱异见之大为惊叹,认为是难得的天才。醉心学问的顾野王志向远大,因仰慕西汉冯野王,把名字顾体伦更改为顾野王,字希冯,希望自己日后能取得冯野王一样的成绩。
志向远大,不负韶华。耕耘多年,顾野王在多个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精研训诂,编撰《玉篇》传世。在文字训诂领域,顾野王精心编撰的《玉篇》无疑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当时,文字使用十分不规范,“五典三坟,竟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古老的书籍版本各异,字体繁杂,字书卷轴也舛错众多。顾野王身为南朝梁的太学博士,深感规范文字的重要性,决心 “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 。梁大同九年(543 年),年仅25岁的顾野王完成了这部巨著。与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收字对象不同,《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它以楷书为收字对象,奠定了楷体汉字的规范结构、字义和读音,让楷书成为后世遵循的字体。全书共收 2.2 万多个字,比《说文解字》多收字 6000 多个,其中包含大量魏晋朝代以来的后起字、异体字。
致学地理,撰《舆地志》集大成。顾野王在地理研究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编撰的《舆地志》被誉为 “集汉魏以来地理之大成” 。原书 30 卷,是我国古代开舆地志完整体系先河的全国性地理总志。顾野王的《舆地志》弥补了吴郡陆澄的《地理书》、乐安任昉的《地记》等前人研究的不足。他在书中既详考山川古迹之典故,又注明文献出处,记载地域范围极广,北至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南至爱州(今越南北部),东起沿海,西到高昌郡(今新疆吐鲁番),涵盖了当时人们所认知的广阔地域。《舆地志》对地名的释源,如对上海市简称沪(滬)的释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辑佚价值。宋朝苏轼《九嶷吟》诗 “他年谁作《舆地志》” ,对《舆地志》书名直接入诗;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引《舆地志》“建州碧水丹山,为东闽之胜地” 记述福州山水等等。《舆地志》为后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据传,位于现属上海金山亭林镇的“读书堆”就是当年顾野王撰写《舆地志》的地方。顾炎武晚年追随先祖足迹,到此地筑亭培林,并自号亭林,坚持研究学问,笔耕不辍,终成大家。
躬耕史学,未竟之志。顾野王还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太建六年(574年),他执掌国史,负责 “梁史” 资料的搜集编写。在编写过程中,他对梁代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整理和研究。晚年他潜心史学,计划撰写《通史要略》一百卷和《国史纪传》两百卷,试图对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然 “未就而卒”,殊为可惜。但他开展史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常为后世借鉴。
研习画作,书画双绝。顾野王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是极具才华,他的书画和文学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画作笔触细腻、形象生动。他擅长人物画,尤工草虫。宋徽宗赵佶曾得到他的《草虫图》,对其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将其著录于《宣和画谱》。《草虫图》中草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跃出,让人折服。宣城王陈顼为扬州刺史时,十分赏识顾野王的才华,建官舍时,请他绘《古贤像》于壁,又请琅琊王褒题赞。画与诗相得益彰,时人称为 “二绝”。这成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充分展现了顾野王在绘画领域的高超造诣。在书法方面,顾野王也有一定的成就,他注重笔画的流畅和字形的优美,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工诗善文,文采风华。顾野王著有散文、辞赋等文集二十卷,现散见于《艺文类聚》等书。他的诗歌清新绮丽,凝练隽永,多为乐府诗,清婉有致,耐人寻味。如《芳树》: “上林通建章,杂树遍林芳。日影桃蹊色,风吹梅径香。” 可谓用词精妙,意境开阔。从传世的《虎丘山序》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他的华美文采与清新风格。他的散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 548 年)八月发生 “侯景之乱” 。当时,正在家乡守孝的顾野王在长洲县(今隶属于苏州)招募士兵,支援京城,抗击叛军。顾野王体素清羸,加之守孝期间哀痛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撑起官服的程度。但当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时,却展现出了无比的英勇。他向士兵们陈说君臣之义、逆顺之理,言辞激昂,神色坚定,见到的人都被他的气势所感染,士气振奋。太尉王僧辩对顾野王的忠义和勇敢十分赞赏,派他监管海盐县,以表彰他在平叛中的贡献。
关于顾野王的传说很多。在民间的传说中,他还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传说,他早年在吴淞江上治理潮患,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顾野王手持铁杵,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潮,大声呵斥。在他的呵斥下,潮水竟然慢慢退去。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称他为 “喝潮大王”,并将他当作百姓的守护神。直到今天,吴江顾墟一带仍有祭祀顾野王的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顾野王年轻时欲在光福山顾氏世居地营建七进大宅园,这里山不高但濒临太湖,清溪流淌,草木葱茏,是个风水宝地。后来他毅然决定舍宅为寺,把好山好水留作公用。这件事情体现了他一心求道、心怀大爱的高尚品德,也为当地的佛教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刘嘉谟在《顾公祠》中评价顾野王是“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顾野王在学术、艺术等多个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作者单位:苏州职业大学)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