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让理论宣讲更具实效

发布时间:2025-03-0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周茉莉 刘 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南京广电集团制作的系列理论宣讲融媒产品《学习宁聚力》自策划播出以来,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内容呈现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打造出深化理论融合传播的地方广电新范式。

  从传播的实践和效果来看,系列理论宣讲融媒产品《学习宁聚力》具有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时度效深度融合,理论表达更“有心”。《学习宁聚力》通过57分钟的短视频进行微表达,因其体量小、周期快,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广度,更有现实的温度。如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践行七个着力重大要求,推出《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等七个着力系列;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南京实践推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系列;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结合南京实践推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系列,这些短视频因为短平快、轻量化,有效满足了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点击学习的需求。

  二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理论宣讲更“有理”。《学习宁聚力》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关键词或知识点,巧妙发挥媒体作为新闻生产、实践观察者的在场优势,选择资深时政记者担任宣讲人,根据理论宣讲点,打磨宣讲方案,进入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域,将深刻的理论浅出化表达。2024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宁聚力》迅速锁定主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展开阐释。记者宣讲人带领团队走进南京恒天领锐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整车电动平台和深蓝汽车南京研究院两个实践地,在有限的7分钟时间内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

  三是技术赋能网感表达,理论阐释更“有趣”。《学习宁聚力》充分把握传播规律和融媒趋势,以数字技术赋能理论宣讲产品,采用ARVRXR等技术搭建沉浸式场景,运用AIGC文生视频、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制片影棚)、AI视频修复、数字人,嵌入动画、视频、音频、动态数据图表等,使理论传播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在《文化传承发展·第二个结合》中,宣讲人实地游览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在元宇宙世界完成拆解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为大报恩寺琉璃塔添上最后一块砖等三项任务,生动诠释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传承。在《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中,宣讲人带领受众体验德基艺术博物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时穿越到《金陵图》内,与画中人互动,体验宋代南京人的生活百态。在话语表达上,宣讲人将街市上的香饮摊比作现代的奶茶店,将宋代酒楼跑腿小二比作现代的外卖小哥,让理论传播充满网味”“网感,收获公众好感。

  四是全媒联动平台融合,理论传播更“有效”。《学习宁聚力》构建多元化、立体化传播矩阵网络,全媒体产品在南京广电官方网站、新闻综合频道、牛咔视频平台和定位相适配的官微、官博等全媒体推送。同时,央视网、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等平台予以发布与转载,音频版在喜马拉雅APP、网易云音乐、蜻蜓FM等国内主流音频新媒体平台上线,大小屏全媒联动、平台融合传播为理论有效传播挖掘新隧道,让理论直通主战场,实现了跨平台、广覆盖的传播效应。

  五是协同发力学用结合,理论转化更“有用”。《学习宁聚力》走进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农村、家庭,展现社会各界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实践、阶段成效、发展思路等,实时刷新南京贯彻落实的最新成果,推动理论传播的成果转化。20232024年度南京市基层党员冬训期间,《学习宁聚力》推出16集《基层党员冬训专题微党课》,较好提升了理论传播转化效率,入选年度江苏省基层党员冬训资助项目。

  当前,深化理论融合传播,打造理论宣讲融媒品牌,亟须进一步突出特色化”“本地化,让基层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不断提升实效。

  以故事阐释理论,回答时代之问。理论阐释更贴近前沿话题的展开、解释,传播才会更有效。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应聚合新思想新理论,聚焦党的创新理论落实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理论指引和理性反思的一些问题展开节目叙事,并以此作为设定议题、激发思考的前提。如文化领域的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民生领域的银发经济,社会治理领域的高效办成一件事等,要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要点里的关键词,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深入浅出讲好思想引领改革和发展的故事,让理论更接地气、更有热气、更有实效。

  创新理论表达方式,增强理论传播“人气”。好的理论视听节目当以柔软化解理论的刚硬,从故事、人物、场景等入手,在抽丝剥茧的阐述中,将党的创新理论鲜活、生动、贴切地呈现出来。注重将故事赋予理论翅膀,陈情说理有机结合,把贯通于具体事实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突出人的主体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增强理论传播的人气,实现理论传播由以理为本以人为本的转化。创新理论逻辑的叙事方式,注重场景搭建,尝试互动对话表达,走进家庭、走进课堂、走进公共空间,让理论学习宣传深入基层、贴近百姓、贴近实践。坚持开放式的创办理念,通过社交媒体有效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探索符合新媒体端观众的接受和参与模式。

  以技术赋能,助力理论阐释更生动。新技术始终是推动传媒业态深刻变革的核心要素和支撑力量。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助力,能把故事讲得更加鲜活、生动、贴切,更有故事性和说服力。应注意防止单一的解读访谈形态,运用走进式纪实、伴随式学习、沉浸式演讲等多元节目形态,赋能理论阐释,铺陈发展成果。注重加强双向沟通渠道,用全媒体的形态和方式,构建传播者和用户之间更丰富的互动关系。

  坚持观照现实,更好指导实践。综合利用调研成果和智库作用,结合社情民意深度研究,用好数据表达,通过民情民意调查,就某个方面、某个区域、某个系统形成一手调查数据,结合个案事实和理论逻辑,进行数据呈现,为理论阐释、理论互动交流提供更好支撑,使广大基层党员群众深切感受道不远人的理论学习魅力,从而更好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分别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社情民意与深化改革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融媒新闻中心政务服务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