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质内涵的更深刻、更系统的揭示,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统一。
从理论逻辑看,“第二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寻求正确道路的过程中历经艰辛探索得出的理论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一百年之际提出的全新理论表述。“第一个结合”强调中国国情与具体实际,“第二个结合”侧重历史文化实际。从广义上来说,中国的国情包含中国的文化国情,中国的具体实际包含中国的文化实际。“第二个结合”立足中国实践,把文化作为独立要素突显出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文化基础。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标识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根源、阶级立场、理论样态、体系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基本立场、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实践智慧、理论品质等方面高度契合。两者在基因上的同质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都带有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突显出来,是守道路之正、创理论之新的充分体现。“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对独立又内在关联,领域不同又交织共振。“第一个结合”的具体实践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奠定了逻辑前提,“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是“第一个结合”与时俱进的逻辑展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从历史逻辑看,“第二个结合”激发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内生活力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一些文化精英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生态进行思考,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致命阻碍,用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在矫枉过正的反思中,中华传统文化被贴上了糟粕的标签。这种极端的文化自卑自弃心理,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了起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以先进思想理论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破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迷思,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新生和转型,使悠久的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焕发蓬勃生机。
在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下,中华传统文化一度以自我为主体来包容、吸收外来文化的发展模式被迫中断。面对西方范式主导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带领中国人民重构史观、重塑认同、重释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心态,实现了从包袱到财富、从阻力到动力、从批判到弘扬、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第二个结合”重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激发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内生活力。
从价值逻辑看,“第二个结合”拓展了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格局
我们党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并有力作用于理论和制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既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也要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第二个结合”是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抓手,让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
一个国家对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开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民为邦本治理理念、中正共和施政传统、礼乐兴邦伦理精神、求同存异政治智慧、亲仁善邻外交之道都有深刻关联。“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制度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支撑,开创了制度创新的新格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更科学、更完备、更有效、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从实践逻辑看,“第二个结合”增强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第二个结合”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项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固国家发展之本。“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形成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与此同时,“第二个结合”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大势,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我们需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