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对青年塑造健全人格、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担当精神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夯实思想根基,以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藏着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的深厚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将其创造性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精神资源,既是传承文化基因的历史责任,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突出政治导向,构建价值坐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这启示我们,一方面要强化理论课堂的价值观引领,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有机融合,夯实青年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其将个人成长坐标锚定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另一方面要契合青年认知规律与精神发展需求,践行“学思用贯通”方法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才能引发情感共鸣,促成行动自觉。要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将制度自信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报国行动,使个人价值实现深度融入社会发展洪流,以实干精神谱写青春华章。
传承文化精髓,加强转化运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精华,结合当代实际进行创新转化,既传承其精神内核,又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理论。通过解读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和“家国一体”的思维方式,帮助青年在情感认同中深化理论认同,坚定理想信念。重视传统文化在人格养成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讲好历史人物故事,为青年树立可感可知的学习榜样。同时,注重培养选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典型,如坚守非遗传承的匠人、践行传统美德的模范等,通过真实可感的身边故事,让青年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物品,而是可以身体力行的人生智慧,激发青年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实现从“知”到“行”的自觉转化。
构建多维矩阵,以创新实践拓展育人空间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家庭生活中,让青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健康成长,让真理力量在生活实践中绽放光芒。
全域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构建新时代育人体系需要统筹个体自我塑造、学校教育引导、家庭熏陶浸润、社会环境影响等多种方式,形成相互作用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培育时代新人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数字化文化传播平台及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突破校园边界,在社会空间中实现常态化渗透。同时,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生态。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拓展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多元场景,打造特色文化传播矩阵。在此基础上,完善育人效能评估体系,制定涵盖知识习得、情感认同、行为转化等多维评价指标,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融入的育人协同模式,激活文化基因的深层价值,使青年群体在文化自信中筑牢精神根基,在文化传承中增强民族认同。
科技赋能,打造数字育人空间。创新育人模式需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在赓续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主动回应时代变迁与教育变革的双重诉求。一是构建数字技术支撑的教育新形态。依托虚拟现实、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让学习者“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感知力。二是建立数据驱动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精准把握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智能教育资源匹配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和动态优化配置,推动教育形态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创新发展。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育人实效,更能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深化价值引领,以文化自觉强化使命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更是新时代青年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
汲取教育智慧,增强文化认同。青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塑造与创造力培育的关键阶段,需要教育者用智慧加以引导。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给予我们很多启发。《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告诉我们,德育要符合每个人的认知特点。对于理性思辨型学生,可通过《中庸》的辩证思维激发其探索兴趣;对情感丰富者,则以诗词歌赋的情感共鸣为切入点;对实践导向者,则借助传统礼仪、非遗技艺的体验,让其“在做中学”。当学生从适合自己的路径走进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文化认同。教师作为价值传递的关键枢纽,其人格示范具有超越言语教化的感染力,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品格来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精通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做到言行一致,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敬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以文化人,强化使命担当。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打动人心,就不能只是枯燥说教,而应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艺术的表达来引发情感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比如“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民胞物与”的博爱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这些都能让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要以情动人,让价值观融入生活。教育者可以运用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青年在情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打破单向灌输,用榜样增强感染力。通过建立历史先贤、时代楷模、青年榜样等资源库,让青年看到可学可做的标杆。此外,可通过读书沙龙、文化论坛、主题研学等载体,搭建对话式教育平台,让青年在讨论中深化认知。当青年在“慈母手中线”的亲情叙事中体悟家国情怀,在“精卫填海”的神话意象中汲取奋斗精神,在“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中锚定人生坐标,思政教育便能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让青年在文化传承中自觉成长为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责任编辑: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