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5-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恽彩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及时将全会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用党的创新理论激发青年学子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为改革发展汇聚青春力量。

  科学把握融入的实践价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系统谋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青年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把这一重要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十分必要。从政治任务维度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理应率先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课程建设维度看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能够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当代中国,清醒认识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与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段相重叠而带来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不断增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牢牢遵循融入的实践原则

  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基本原则,持续强化融入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刻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大原则,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环节,让青年学生完整准确领会,极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自信。与此同时,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机械陈述、也不能报告转述,而是要在政治性的基础上体现学理性,注重教育教学内容的逻辑严密,让学生准确把握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

  坚持整体性与具体性相统一。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积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职能,将融入贯穿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并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长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要整体把握《决定》主要内容,对改革的主题、目标、措施、路径、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要有清晰呈现。在具体教学环节和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施策、精准融入。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来设计教育教学,持续增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坚持时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因此,高校党委要积极研学,通过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安排来强化融入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长期使命,构建常态化融入机制,开发配套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养和能力,持续推动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发力、同频共振。

  系统谋划融入的实践路径

  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的共进中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明确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使思政课真正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

  聚焦主题,深度融入内容是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提供了思想指南、确立了行动纲领。要切实把这一主题讲好讲实讲透,确保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入行。一是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融入思政课。《决定》提出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其中新增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在相关课程中应当加以体现。二是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论断融入思政课。制度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此次全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层认识,这一点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要深度融入。三是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融入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比较关于改革的三次三中全会及其改革举措,帮助学生更好认识我国改革事业的发展进程与内在规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七个聚焦,深刻认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意义等。

  深耕教材,优化融入课程是重要保障。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和精神实质,找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不同角度,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和完善,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将这些精神实质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在此基础上,课程安排和设置要凸显教学重点,各门思政课应根据自身定位与目标,分专题、分类别、分重点地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其中,保证不同课程之间既有差异度,也有贯通性,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其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丰富形式,创新融入方法是关键举措。要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就不能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必须要秉持创新思维,让思政课教学更加鲜活生动、贴近实际、富有实效。一是要让课堂教学更加接地气。特别是要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第二课堂。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文艺表演、情景剧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第二课堂感受更加多元、多样的情感体验,以情感认同来实现价值认同。二是要让融入形式更加有新意。重点是运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和载体,组织思政课教师以微课形式来录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课,并适当融合漫画、视频、卡通等表现形式,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更加丰富可感的情境强化融入体验。三是要让融入实践更具好滋味。贯通起思政课堂与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观考察、实地感受中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在伟大变革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伟力。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