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是提升“大思政课”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强化“四个认同”,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
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元教学主体参与。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抽象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校内协同。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实践教学在校内的有序开展需要在教师队伍、教学安排等方面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务处要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要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宣传部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宣传引导和思想引领;学工部门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障“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拓展校外资源,强化内外融通。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了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涵盖博物馆、纪念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多个领域,有效整合了分散于不同领域、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这些基地的设立有力推动了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构建起全方位协同育人网络。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红色李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为例,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双方共同开发精品思政课和系列微党课,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育人成效。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大思政课”教育、引导、服务功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让思政课上起来更加立体生动。
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应以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实践教学专题,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采取“体验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各地高校组织学生前往历史旧址、乡村振兴示范村、科技企业等社会大课堂开展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织学生到金陵机器制造局遗址进行现场教学,使其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历程,并坚定“要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的决心。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将思政课搬进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企业生产一线,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理解“中国智造”内涵。除了实地参观、实习锻炼方式以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可以运用社会调查、口述历史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自觉把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愿融入现实行动中。
借助人工智能、VR/A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开发虚拟实践教学新方式。一系列新技术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场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仿真实验课,用南仁东的虚拟形象向学生讲述“天眼”建造历程,播放“天眼”捕捉到的脉冲星信号,激发学生学习“大思政课”知识的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沉浸式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让学生在“视听触”的虚拟仿真环境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通过数智技术重现历史事件、社会热点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以参与者视角感受历史氛围,深度理解思政课知识背后的历史脉动与社会意义,增强对“大思政课”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自觉。
完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常态化运行不仅要有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物质保障,而且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通过社会化、体验式、浸润性的实践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与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因此,其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指标更加多样、评价方式更加多维。在评价主体上,实践教学应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在评价指标上,实践教学应既包括学生的实践报告、调研成果、创新项目等,也包括学生对“大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情况。在评价方式上,实践教学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涵盖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等,而且关注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平。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通过设立实践教学专项奖励,将实践教学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经验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实践教学队伍的积极性。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等国家级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活力。对于学生来说,“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次课程活动,更是一次锻炼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在课程实践中形成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创新成果,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践成果还能转化为专利、论文、课题、创新创业项目等,持续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创新潜能。此外,鼓励高校思政课将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出版,把优秀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打造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