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剧社是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文艺团体蓬勃发展的光辉典范,1938年4月由平山县委创办,在晋察冀边区敌后斗争中,担负起了唤醒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使命。群众剧社是解放区少有的从全面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胜利后依然完整保留下来,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发挥作用的文艺团体。剧社成员用青春在晋察冀大地上践行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铮铮誓言。
文艺为刃,铁血为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艺工作,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将文艺工作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边区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投身建设边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之中,为提高边区文化水平、激发投身抗战热情不懈努力。
1938年4月,平山县委为了广泛深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决定由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这支土生土长的平山文艺团体,以少先队员为骨干,吸收了一些怀抱革命理想的青年。关于剧社名称的由来,剧社成员齐一丁和封铁夫回忆道,这时看到报纸上提出“铁血抗战”的口号,立刻感觉到用“铁血”这两个字来表示我们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是很合适的,于是就决定把这个新创立的文艺宣传团体叫作“铁血剧社”。
成立后,铁血剧社的成员扎根群众,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主张,鼓舞民心。在阜平山坳的露天剧场,他们用《农民当家》唤醒沉睡的民众;在滹沱河畔的田间地头,《参加解放军》的合唱激荡着军民热血。幕布前,他们是催人振奋的戏剧演员;战斗打响时,他们便化身钢铁斗士,支援前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剧社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艺术造诣深厚的中坚力量。聂荣臻司令员称赞这支队伍“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
红色旋律传递必胜信念
在动荡的年代里,抗战既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心,也是文艺创作的主要内容。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刘景祥结合革命实际,创作了三幕话剧《攻打平山城》。《贾玉》(田野编剧)以平山战斗英雄为原型,通过话剧形式展示民兵队长智斗日寇的传奇故事。为了揭露日伪暴行,瓦解敌军士气,剧社创作了河北梆子戏《失足恨》,以悠扬的旋律和精彩的表演向群众传递“抗战必胜”的信念。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首语言朴实、旋律激昂的传世之作,后来定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至今仍在华夏大地激荡回响,创作它的热血青年,正是铁血剧社成员曹火星。
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提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主张,公开攻击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诬蔑八路军、新四军为“新式军阀”和“变相割据”,并扬言两年内解决中国内政问题,企图消灭共产党和抗日民主力量。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浪潮,根据地军民奋起反击。1943年7月9日,延安召开三万人大会,呼吁紧急动员,反对内战,保卫边区。为回击国民党的诬陷,中国共产党陆续发表《国共两党抗战成绩的比较》《中国共产党抗击的全部伪军概况》等文,以确凿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1943年8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10月,曹火星与剧社的部分成员前往今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回想到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的情形,脑海中突然跳出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读过的这篇社论,想到这里,他便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曹火星一边哼唱一边写写画画,经过反复修改,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诞生了。同年冬,曹火星在晋察冀干部冬训学习班推广这首歌,并将其发表于剧社主办的《群众歌声》刊物。
1945年9月12日,该歌曲正式刊登于《晋察冀日报》。在传唱过程中,歌词经历了多次修改,例如“他坚持抗战六年多”改为“他坚持抗战八年多”。最大的改动是将标题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新”字的加入,使题目更加精准,赋予歌曲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这首歌如暗夜火炬,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文艺工作者们这种“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姿态,使得他们的创作始终充满战斗激情与泥土气息,为革命年代鼓舞群众、凝聚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革命烽火到文艺薪火
初期的铁血剧社,实际上仅是一支宣传突击队。成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他们怀着对抗日的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尽管当时的表演较为稚嫩和粗糙,但是内容生动新鲜,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
1939年秋,恰逢华北联大从延安来到晋察冀,为了提高剧社的艺术水平,平山县委决定安排剧社集体到华北联大学习。根据成员的特长将他们分到戏剧、美术、音乐三个系。经过系统化学习,加之从边区兄弟剧社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剧社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设立了戏剧队、舞蹈队、音乐组和美术组。此外,剧社还专门设立了研究室,组织政治和业务学习。这使得剧社成员的艺术水平、思想觉悟与革命意识大大提高,开始深入创作和演出反映边区民众斗争生活的作品。
从战时宣传队到正规文艺团体,铁血剧社在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逐步走向成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剧社在党委领导下开展系统性整风学习,进一步明确为群众服务的创作方向。1943年4月,剧社划归晋察冀抗联领导,更名为“群众剧社”,确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成长为拥有60余人的大型综合性文艺团体,迎来了文艺创作和发展的“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央的部署,群众剧社和当时天津青救会领导的第三宣传队合并,以作曲的同志为主,组成了天津音工团。后来随着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又分别成立了天津歌舞团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群众剧社这一在战火中应运而生的革命文艺团体,不仅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更以其卓越的贡献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改制后的群众剧社以全新的面貌和身份,继续在新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发光发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从群众生活中提炼主题、内容,塑造更多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共安徽省定远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