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江苏:打开世界地图谋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张舒君 顾萌萌    

  大江大海在江苏交汇激荡,千年的浪涛冲刷出江苏人骨子里的开放基因。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地,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开放始终是这片土地的底色。进入新时代,江苏以汇通江淮之气魄、畅达黄海之辽阔的胸襟气概,融入并搏击全球市场,开展一场又一场的产业远征。

  企业突围:大国重器“硬核出海”

  202547日,有着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奥运会之称的第34届德国宝马展(Bauma 2025)盛大启幕。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钢铁巨擎列队参展,62款参展产品涵盖七大门类,在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3200余家国际参展商中强势出圈。展场内,徐工与多家欧洲企业建立合作,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等装备更是创下了同类产品在欧洲成套化道路市场的最大订单,引爆徐工产品订购热潮。

  鲜有人知的是,徐工的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2年,徐工作为中国首家参展企业参加德国宝马展,仅9平方米的展区开启了中国工程机械走出去的先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两台16吨汽车起重机出口美国,却因缺乏出口经验导致质量问题,客户愤然拒收。这场质量之殇成为徐工觉醒的转折点。集团党委带领全体职工展开大反思,将技术革命、质量攻坚确立为生命线。建立覆盖全流程的ISO质量管理体系,组建跨国研发团队攻克材料工艺难关,主导产品相继斩获欧盟CE、美国SAE等国际权威认证。2008年,16吨起重机首获西欧国家上牌许可,中国工程机械正式叩开了发达国家市场大门。

  在技术创新方面,徐工不断突破,推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装载机、全球最大吨位电驱水平定向钻机等一系列全球之最产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矩阵,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布局上,徐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光走出去,还深耕当地走进去走上去。徐工目前在海外布局14个大区、设立6大研发中心、拥有10余家海外生产基地和组装工厂,国际化收入占比超过46%,年出口总额和海外收入均保持行业领先。

  徐工集团的出海历程,是江苏企业推动高水平开放的一个缩影。它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产品质量为根本,以全价值链输出为模式,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

  开放园区:打造双边合作“生动样板”

  在苏州金鸡湖畔有一片现代化的建筑群,它不仅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首个合作项目,也是江苏推动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实践,这就是苏州工业园区。

  19942月,中新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一项宏大和史无前例的两国政府合作计划正式开启。自创立伊始,苏州工业园区便肩负着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大使命,充分借鉴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经验,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从人才体制机制、全球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开始了从池塘洼地创新之城蝶变之路。目前,园区的经济总量达到开发前苏州全市水平,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高达1.54万亿美元,吸引超过9000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包括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五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相继崛起,形成园区核心竞争力。

  202411月,园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中新政府签订了推进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为未来10年的合作指明了方向。淡马锡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打造的中新生命科学园,将聚焦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与生命科学工具创新,以及数码医疗和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预计于2026年正式开园。苏州工业园区国企新建元集团、新加坡吉宝集团和盛裕集团共同开发的中新绿色数码港,将成为中新两国未来零碳工业区的探路者和尖端脱碳解决方案的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树立了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也是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征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实现了从模仿学习到品牌输出的转变,已从单一的制造园区蜕变为创新驱动园区,从先行先试阶段迈入了示范引领的新时期。未来,将继续书写国际合作的新篇章。

  数字丝路:物流通道有了“智慧大脑”

  2014519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正式启用运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首个实体项目。它不仅承担着亚欧跨境货运班列的重任,更在促进东西双向运输对流均衡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数字化调度中心,智慧大屏上跳动的光标清晰标注了中欧班列途经的各个站点。彩色线条从黄海之滨延伸至中亚和欧洲,描绘出6条班列运营线路。经过多年发展,基地已实现远洋干线、深水大港、内河航运、国际班列和物流场站的全面互联互通。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的重要纽带,数字化手段是构建全流程物流合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港将铁路运单与海运单功能整合,通过前置手续办理和系统无缝衔接,以数字化方式打通港口、铁路、航运和通关等关键业务节点,推动单证作业与生产作业各环节一体化运作,实现了集装箱铁水联运的高效衔接。从船舶卸货到装车发运,整个过程不到15分钟。这种船车直取零等待的模式,将国际集装箱过境时间从原来的4天以上缩短至1天以内,每个集装箱节约运输成本约60%。中欧班列至阿拉木图的最快运输时间仅需6.5天。连云港港自主研发的中哈物流场站信息化跟踪系统,具备集装箱全流程查询、网上申报等功能,其运踪查询功能通过整合国铁授权和卫星定位技术,可实时查询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线路上的货物位置。用户只需输入集装箱号,即可在线获取货物实时动态。与传统海运相比,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缩短50%,客户资金回笼效率提升40%

  在这里,创新举措层出不穷。保税+出口混拼、智能化调度、可视化生产、无人化作业等多种运输模式相继落地。在全省率先实施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以及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改革,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合作机制已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投产运营以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累计完成集装箱进出场量224.6万标箱。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从企业突围到园区升级,从物流通道的智慧化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布局,江苏正不断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以制度型开放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全面对接。这种开放,不仅是市场的拓展,更是规则的塑造,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理念的传播。面向未来,江苏将以更高水平开放为引擎,以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陆军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