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江南人文经济的双重奇迹

——荐读《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
发布时间:2025-05-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谢山青 强 薇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研究人文经济学这一重要课题。今年3月,时值人文经济学重要课题提出两周年,由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领衔、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的重要理论著作《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视角,以江南地区的发展为样本,深刻阐释了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充分展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深耕江南沃土,树立人文经济学研究新标杆

  江南地区自古便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高地,从苏湖熟,天下足的农耕文明巅峰,到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实业报国传奇,再到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的创新蝶变,这片土地始终演绎着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立足这一独特样本,结合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实践,从江南地区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到崇文重教传统塑造人力资本优势;从工商文化催生近代经济萌芽,到苏南模式促进所有制结构变迁;从开放包容文化助力各类经济园区崛起,到自主创新精神孕育科创产业集群,层层揭示人文要素与经济活动的深层耦合机制。在理论与实践交汇处,展现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的江南模样,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丰富内涵。

  该书作者团队突破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单一维度,构建起以文化人以人化经以经育文的逻辑闭环。书中阐释道,人文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理性表达;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研究人文经济学的缘起在于寻找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文密码,从而关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研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文化密码和文化繁荣的经济密码,实际上是寻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样板价值。

  ‌三重融合突破,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新范式

  作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人文经济学的理论专著,《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三重创新突破。

  一是立足经济学与人文社科多学科视野。本书跳出就经济谈经济的窠臼,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路径。作者团队中不仅有洪银兴、范从来、张二震、葛扬、任保平、王宇伟等多位经济学家,还有范金民、朱庆葆等多位文史专家。多学科的交融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单一线性思维,构建起人文要素与经济活动立体互动的分析框架。在苏州园林的叠石理水间,在宜兴紫砂的匠心传承里,在苏南乡镇企业的创业史诗中,作者团队厘清了人、文与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江南地区的实证表明,书院教育孕育的不仅是科举进士,更是讲求经世致用之学的实业人才;工商文化积淀的不只是财富神话,更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创新精神。书中呈现的苏南模式变迁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人文精神驱动制度创新的历史。从星期日工程师院士经济,从乡镇企业改制到科创园区崛起,文化传统始终是制度变迁的深层推手。这些立足多学科视野的研究成果也为人文经济学注入了新的理论养分。

  二是融合地域特色与普遍规律。作者团队深入研究江南地区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在解码该地区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在寻找适用于其他地区发展的普遍规律。书中深入解剖了江南崇文重教传统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互转换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从古代的书院,到近代的工商文明崛起,再到今天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崇文重教始终贯穿于江南地区的发展脉络当中。崇文重教传统不仅提高了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时至今日,江南地区依旧是全国科教高地和人才高地。现代院士经济走廊的智力集聚效应,大国工匠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无不印证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如今,以文化软实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从江南看中国,从中国观世界的研究站位,也为其他地区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提供了方法论镜鉴。

  三是兼顾历史纵深与现实关切。本书既挖掘出江南地区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回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中,江南地区的实践给出了独特的解题方案。书中阐述的以经育文机制,正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常州青果巷等新老地标中具象化。这种文化再生产的现代模式,既避免了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庸俗化陷阱,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附加值,形成了良性的价值循环。同时,周庄的文旅融合、阳山水蜜桃的品牌经济、宜兴紫砂的电商转型,这些案例证明传统文化资源完全可以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实现价值倍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江南地区的实践,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新思路,使乡村不再是城市文明的追随者,而是特色文化的输出者。

  ‌回答时代之问,照亮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前沿课题面前,《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交出了独具江南智慧的答卷。以洪银兴教授为首的作者团队站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深邃的历史思维,通过系统的学术梳理和大量的案例调研,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原创性探索,首次系统构建了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填补了我国人文经济学研究的空白。

  《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甫一问世,便在学术界激起层层涟漪。正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尚庆飞所言,这部著作以时代为背景、以理论为基石、以实践为注脚,向读者呈现了人文经济学在江南地区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充分印证了人文与经济融合共生的客观规律和实践样态。这启示我们:中国经济学研究不仅要解释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更要立足中华文明沃土,提炼属于自己的原创性理论。

  当前,全球现代化进程遭遇精神迷失与物质异化的双重挑战,江南实践所昭示的人文经济共生之道,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东方智慧。本书不仅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更以理论创新的勇气,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刻下了鲜明的江南印记。沿着这条研究路径深入发掘,必将收获更多破解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让世界看到现代化道路的更多可能。

  (作者分别系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政治图书出版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