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地名的历史溯源:从蒜山渡到西津渡的千年变迁
地名宛如一部无声的史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西津渡,古称“蒜山渡”,地处江苏省镇江市西部,是长江下游重要古渡口之一。其名称的演变,宛如一部浓缩的地域史诗,映射出历史的跌宕起伏与地理风貌的变迁。“蒜山渡”源于渡口旁的蒜山,山形形似蒜头,因而得名。随着历史发展,这里逐渐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又因位于镇江城西,故而更名为“西津渡”。2024年,西津渡列入江苏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西津渡的历史源头可上溯至三国时期,彼时它作为重要的军事渡口,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唐宋时期,西津渡迎来鼎盛发展阶段,不仅在交通与战略层面意义重大,更是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文化交流的汇聚点。唐时,这里被称作“金陵渡”,是长江上的关键渡口,与对岸的瓜洲渡隔江相望,连接着扬州和镇江,是南北水上交通与漕运的核心枢纽。唐代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生动描绘了渡口的静谧夜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绪。宋代以后,“西津渡”之名开始沿用。宋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帆北去,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了南宋,这里成了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前往镇江,同样在西津渡登岸。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的蓬勃发展,西津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清代诗人于树滋的诗句“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生动展现了西津渡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象。然而,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迁移至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如今,曾经的西津古渡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尽管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使得西津渡的渡口功能逐渐式微,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愈发彰显,成为研究古代交通、商贸和城市发展的珍贵遗址。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历程:旧貌换新颜的传承之路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始于20世纪末。1998年,镇江市政府启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项目,旨在守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项目伊始,政府组织专家团队展开全面细致的调研与规划,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科学方针。
在街区的修复与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竭尽全力保留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幅提升了街区的宜居性和旅游吸引力。街区的功能定位也从单纯的文物保护逐步拓展为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
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镇江市的标志性文化名片。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游客可在此远眺长江的雄浑壮阔,感受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古街中大量历史建筑保存完好,青砖黛瓦、石板小路,处处弥漫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古街上的小巷、古桥、老树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美景。街区在精心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街区内设有多个博物馆、文化展示中心和传统手工艺作坊,成为展示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众多特色商铺、咖啡馆和艺术工作室的入驻,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为街区注入了现代活力,游客纷至沓来。在近期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发布的2023—2024“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上,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人气目的地”榜单,并且连续三年上榜。
救生会:长江水上公益救生的大德篇章
救生会作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宋代。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南来北往的船只穿梭如织,过江风险颇高,在此背景下,在西津渡设立救生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南宋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带有慈善公益性质的水上救生组织,目的是在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是义务打捞沉船的社会慈善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义渡和救生组织。明末,镇江金山寺僧和邑中士绅在金山寺脚下设避风馆,募造救生船,在西津渡、金山等地开展救生工作。1702年,蒋元鼐等15位善士在避风馆的基础上创立京口救生会。
此后,京口救生会诸多义举获得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救生会遇经费不足时,官民都会捐助。随着影响力扩大,京口救生会逐渐发展为具有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在长江下游设多个分会。组织架构含会长、副会长、理事等,成员多为商贾、士绅、船主,运作资金来自会员捐赠与社会募捐,设有救生船队与救援人员,24小时待命,还承担航道维护、水文监测职能,为长江航运安全保驾护航。乾隆初年,蒋豫父子接过救生会传承,蒋氏一族先后七代十人坚持大江救生160余年。
作为中国最早的水上救援组织之一,救生会的成立与运作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其成熟的组织模式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即便在现代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如今,救生会旧址作为西津渡的重要文化景点,向游客们讲述着那段充满温情与担当的历史,激励人们把慈善护生的理念传承下去。
(作者系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