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大运河数字文化旅游产业

发布时间:2025-05-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胡 勇 蒋 阳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Deepseek等国产模型在语言理解、知识整合与多模态呈现等方面表现突出,这给大运河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用好数字孪生、智能推演等技术,赋能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必将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和形态,创新游客体验场景,助力一体建设高品位、高颜值、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把大运河建设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中国文化旅游首选地、世界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地。

  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数字化管理水平

  摸清家底分类梳理好大运河沿线文旅资源。用数字科技讲好运河故事、让运河文化活起来,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绘制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地图和产业链图谱,以多种数字形态呈现。充分掌握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形态等,不断丰富和更新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共享和统筹利用,发展更有创意更能吸睛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等项目。

  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精品项目。拾遗补缺,完善大运河河道遗存、水工遗存、聚落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革命文物、文物保护单位等数字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丰富文化景观设计,实现完整性保护。分类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运用AI技术加强影像形态重建和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进一步完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建立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利用的影响评估机制,运用多种方式凸显文化遗产与自然风貌深度融合的优势,用数字化手段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活化,并纳入旅游线路,打造体现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大运河数字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大运河智慧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大运河及其沿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有效整合旅游、交通、气象、测绘等信息,综合应用最新数字技术,不断提升各级智慧文旅平台服务功能,配备便捷贴心的相关服务,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实时信息,加强旅游预约平台建设,实施智慧导览、智慧监管,实现个性化精准服务,用大数据抓取技术按需推送。完善构建旅游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实现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和风险应对应急处置机制的实时联动。

  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大运河文化旅游数据资源。随着数据的资源化和资产化,探索界定数据权利和数据权力的属性、结构等,成为健全数据确权制度、共享数据红利、增进社会协同的关键因素。在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聚焦大运河文化旅游数据聚合、分析等环节,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数据资产优化配置。

  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聚焦文化数据市场化业态和供应链要素数字化业态,推动数据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的关联聚合和融合发展。健全大运河文化旅游数据资产评估机制,完善其数据资产定价体系,建立交易流通、开发利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化数据资源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打造数据交换、共享、交易平台,运用相关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其数据安全保障水平,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

  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数据资源的利用水平。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应用,积极融入数字技术开源社区、开发者平台等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创新模式开放化演进。强化技术研发、测试评估、应用培训、创业孵化等优势资源的汇聚,引导研发人员设计研发数字技术新应用和新产品,将数据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精准决策。

  提升大运河数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涵质量

  进一步打造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加快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以大运河文化主题IP为引领,运用数字技术提炼大运河文化标识,突出数字产品承载的人文精神,通过大运河文创产品艺术价值的数智技艺表达,呈现其美学意义,建设一批运河文化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景区、创意社区。高质量建设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综合体,依托现有的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成文化产业创意集聚区、创业新空间、创新加速器等,建优建强一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广泛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展示。运用多种方式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培育和发展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的数字创意、数字艺术、在线视听,以及云演出、云直播、云录制、云展览、云综艺等新业态,让文化旅游拥有出圈出彩的新亮点。鼓励和引导文化旅游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优质数字化产业链和产业平台,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创新呈现。提升文博场馆旅游体验,进一步优化全景展示数字博物馆及专题博物馆群,优化和美化大运河文化展陈空间,使其成为拥有深度主题展陈、趣味产品设计的多元空间,为游客提供交融互动的深度体验。

  放大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展会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探究数字技术对大运河文化产业迭代的内驱因素,聚焦文化资源、文化内容、文化产权等数字化业态,探索大运河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组织大运河文化旅游企业参与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国际动漫艺术周、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等各类会展活动,通过深化交流合作迭代升级大运河文化旅游数字技术装备,推广大运河文化旅游数字影像产品、大运河特色文旅资源和大运河数字文旅服务,凸显数字技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文旅消费中的引擎作用。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