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近年来,张家港市持续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理论宣传矩阵,促进理论转化应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向纵深发展。
多方协力 提升理论学习质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凝心铸魂。头雁领航,聚焦“关键少数”。发布年度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举办学习秘书专题培训班,开展专题辅导和经验交流,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连续4年实现市委直属51个乡科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列席旁听全覆盖,落实“上门旁听、逐个指导、及时调整”的闭环工作机制。综合运用集体学习研讨、专题读书班、专题调研、现场研学等学习形式,探索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的联组学习,围绕思想理论联学、文明新风联树、文化活动联办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群雁齐飞,覆盖“绝大多数”。2024年,面向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收集调查问卷425份,面向党员群众收集问卷2230份,把基层“想要想学的”和“应知应会的”有机融合。上线“理响张家港·掌上学堂”微信小程序,打造集网络学习、课程发布、基层点单、评价管理于一体的“掌上学习超市”,年均发布学习菜单120余项,每年开展学习活动超500场次。发挥卫健、民政、妇联等部门力量,组建“医言益语”“惠民使者”“戎耀沙洲”“她说”等特色队伍,不断拓展“求是读书汇”“理润暨阳”“东渡之声”“乐学课堂”等一批理论学习项目内涵,擦亮理论学习品牌。雏雁争鸣,突出青年群体。2024年,组织“百行青年说”讲师团集体学习活动156场。开展张家港市与浙江省龙游县跨省理论学习交流活动,牵手全国先进“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签订“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活动共联”协议。广泛动员青年参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推出“‘青’说港城新时代”理论学习视频10余期,常态化运营154家“青年学习社”,精心打磨《集青年之智,强治理之基》等30个理论精品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学校思政课相结合,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赴延安、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等红色阵地开展沉浸式学习,高质量承办第八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青年群体。
创新拓展 打造理论宣传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张家港市通过创优内容、创新形式、活用阵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关注群众需求,设置多样化宣传主题。围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组织宣讲报告会120余场;围绕医保、入学、就业、养老、新市民积分等民生政策,年均开展点单宣讲500余场。常态化开展党史主题宣讲,从学习党史中感悟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出“人文经济学”“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等主题宣讲,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展示给群众,把干事创业、创新发展需要的知识传授给群众。创新传播方式,搭建立体化宣传平台。联合中国江苏网、苏州日报策划理论微课、“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等项目,创新推出理论融媒节目《理响张家港》,设计“榜样的力量”等理论融媒产品,制作“永恒的纪念”广播剧、“红色系列”有声明信片等150余个理论音视频,投放在“喜马拉雅”“蜻蜓FM”和江苏有线电视客户端。创新打造基层理论宣讲IP卡通形象“张晓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党史知识等主题,发布11集理论宣讲动漫《张晓理说理》及“一起来学习”微信表情包24个,理论视频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省委宣传部“理论之光”网站等平台宣传推送,让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生动可感。延伸基层触角,拓宽多元化宣传阵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群众家门口的理论阵地作用,构建市、镇、村三级理论阵地体系,打通理论宣传“主动脉”。利用党员中心户、书香家庭、庭院广场、商圈楼道,打造情景化体验式的“小微说理”空间超100个,让群众就近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发挥各类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群众中传播思想理论,织密理论宣传“毛细血管”。
务实合作 促进理论转化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张家港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抓好合作交流、抓实应用研究、抓牢实践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抓好合作交流。积极对上联络,设立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张家港基地、群众杂志社张家港实践基地、省社科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张家港基地,联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撰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张家港建县(市)六十年》一书,成功举办新书首发式和理论研讨活动,承办“首届新闻传播学田野调查工作坊”研学工作。聚焦张家港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开展并发布了全国首个县域居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指导江苏科技大学成立“东渡智库”,不断推出以张家港为样本的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抓实应用研究。在中宣部文明创建局指导下,编纂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口述史。围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题,结合张家港实际,组织开展5个重点课题研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社科专家走基层”调研活动,年均开展社科应用课题研究90余项,《决策参考》资政专报批示率超60%,连续8年获评江苏省社科联系统工作创新案例。抓牢实践转化。完善人文经济学研究体系,建成苏州首家人文经济发展主题展厅,打造集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展览展示、沉浸式教学功能于一体的人文经济学张家港实研基地。开展“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张家港实践”课题研究,《绣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面绣”——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张家港实践研究》等多篇文章在《新华日报》、《群众》杂志、《苏州日报》发表,举办的“前沿对话·人文经济学的县域探索”学术活动在《环球时报》、《光明日报》、“交汇点”App等多个主流媒体平台报道,人文经济学研究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作者系张家港市社科联主席。群众杂志社张家港实践基地供稿。)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