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把握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群众喜好,确保“寻常百姓”对党的创新理论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创新开展“理论政策面对面”学习宣讲活动,面对面宣讲、心贴心阐释、手把手服务,让党员干部群众在理论上解“渴”、政策上解“惑”,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受众视角”,内容“有滋有味”。从“受众视角”出发,专题梳理理论政策,在“要讲”和“想听”中找准切入点,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宣讲“菜单”。一是“多渠道”问需。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深入镇街、园区、村社,聚焦基层群众“急难愁盼”,开展小切口、短平快微调研,征集民生保障、惠企政策、安全普及等各类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单”。二是“广覆盖”建队。宣传部门牵头成立“理论政策面对面”宣讲团总团,发改、工信、民政、卫健、税务等部门(单位)组建分团,形成“1+N”服务矩阵。精心举办备课会,邀请专家围绕宣讲进行集中辅导,完善形成宣讲资料库、宣讲通稿等,切实提升宣讲质态、服务水平。三是“精准化”供给。聚焦理论武装、涉企普法、医疗保健、安全普及、惠企政策、民生保障、助学支教等7大类制定“宣讲清单”,通过融媒体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常态化发布,以“菜单式”宣讲贴合大众需求、满足大众口味。
创新“传播路径”,形式“活络活泼”。坚持群众在哪里理论政策传播就到哪里,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方式开展交互式宣讲,切实将“理论之氧”及时传到基层“神经末端”。一是“政策红利”集中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等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难题、痛点入手,深入项目现场、园区企业、基层一线组织“理论政策面对面”宣讲活动,“面对面”讲透理论,“零距离”解读政策,为企业员工、党员群众解思想之困、政策之惑、现实之难,算好政策“红利账”。二是“民生大计”上门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百姓大舞台等,用好“志愿服务大集市”“庭院党课”“纳凉晚会”等载体,把宣讲场所搬到公益市集、商超公园等群众聚集地,瞄准住房、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利益“大事”,开展“送理上门”活动。三是“百姓日用”云端推。坚持数字赋能,开设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构筑“及时语”直播矩阵,汇集理论骨干、专家学者、正能量网红等“带货”达人,聚焦百姓日用、群众所需、企业所求,开展靶向宣讲,让理论政策到“指尖”、入“耳内”、润“心田”。
强化“闭环思维”,成效“可观可感”。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让受众既听得懂、能领会,又能看真切、得实惠。一是科学反馈促提升。始终秉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理念,创新构建“宣讲团出单+基层点单+团队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模式,通过现场投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群众反馈意见、满意程度,持续动态调整活动时长、内容形式、宣讲主题等,让理论政策宣讲既“走心”又“上头”。二是密切跟踪优服务。坚持做细政策“颗粒度”,建立健全政策落实跟踪机制,针对宣讲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定期跟踪监测,确保政策精准滴灌、落地落实。融合动态更新理念,及时把握影响群众生活、企业生产等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找准政策依据、执行尺度,及时解答、解决。三是健全机制重长远。建立宣讲团准入退出、考评激励、保障等机制,推动宣讲团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创新打造“研学讲展评”链式融合机制,通过精编分众宣讲提纲、提升队伍能力水平、全域覆盖受众对象,推动形成各环节畅通、各主体协同工作格局,真正让“理论政策面对面”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聚人气”又“添生气”,成为点上可资示范、线上可资借鉴、面上可资推广的理论品牌。
树牢“群众观点”,理论“凝心铸魂”。“理论政策面对面”学习宣讲活动的良好效果,揭示了新形势下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努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理论宣讲,群众才愿意听;回答群众疑问疑惑的理论宣传,群众才听得进去。如何进一步推动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是做好新时代理论宣传工作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聚焦“百姓日用”。从百姓生活出发,善用百姓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的平实语言、感人故事、鲜活案例,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柴米油盐”“茶余饭后”,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入浅出、喜闻乐见。二是澎湃“发展动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落实、见行见效,让群众通过发展的生动实践、典型经验、丰硕成果感受到理论的好处、实处、用处,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三是担当“使命重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推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充分挖掘理论与实践“富矿”,通过中国化、时代化的叙事方式进行集中呈现,将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变成群众的思想认可、行动自觉。
新时代新征程,泰州市姜堰区将继续立足发挥品牌优势,着力抓好内容建设、方式创新、机制健全,全面提升理论宣传实效。一是侧重系统阐释,有“料”更有“味”。紧扣主题主线,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与高质量发展实践相结合,与群众衣食住行的身边事相结合,让群众在“润物无声”中感受真理魅力、思想伟力。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讲好时代故事,组织开展微党课进企业、微宣讲进村社、微阅读进网格、微故事进家庭、微宣传进网络“五微五进”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宣讲供给质量。二是创新形式载体,有“声”更有“色”。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持续创新用好“理论+故事”“理论+文艺”等“理论+”模式,推动对象化、分众化传播,实现通俗化讲理论、便捷化学知识,确保宣传真有效、群众真爱听、听完有收获。统筹报、台、网、微、端等平台资源,让党的创新理论“全时在线”“全息投影”。三是健全完善机制,有“智”更有“策”。建立健全“百名书记带头讲、百名模范现身讲、千名志愿者身边讲”理论宣讲机制,吸收培养一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基层宣讲家”。持续深化“民呼我为”为民“双解”行动,着力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工作闭环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出版局局长)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