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腐交织是现阶段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严重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滋生掩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加剧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与腐败的内在关联,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当前,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着力构建风腐问题同查同治的全周期治理体系,斩断风腐交织的利益链,涵养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制度重构:构建阻断风腐共生的第一道防线
风腐问题同时发生,说明制度还有可供作风问题转化为腐败顽疾的漏洞。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才能从根本上压缩风腐共生的空间。制度重构的核心在于“双向阻断”。一方面,强化预防性制度供给。将正风反腐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抓住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制度治权、科技治权、阳光晒权多措并举,强化从源头到末梢的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管控。针对腐败和作风现象易发多发、涉及“权、钱、人”的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规定,形成防范和克服权力溢出、滥用的节制措施。深挖可能存在的制度缺失、体制漏洞,把正风反腐更加紧密地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另一方面,发挥惩戒性制度震慑作用。坚持对作风和腐败问题一体惩处,既不能只重视职务犯罪而忽视违纪问题,也不能用党纪处分代替法律制裁来掩盖腐败。对案件关联人员一并惩处,在严惩腐败分子的同时,严肃处理与其有违规吃喝、送礼收礼等不正之风的违规违纪者。对作风和腐败案件一并审核,督促案件承办部门制定补证查证的具体措施,认真开展复查复核,确保所有作风和腐败问题都得到应有的惩处。
数据赋能:织密排查风腐问题的智慧“天网”
近年来,风腐问题呈现出隐形变异的趋势。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为穿透风腐隐形变异提供了新路径。深入推进数字纪检监察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提升风腐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和关键环节。
加快廉政智慧监督平台建设。加快核心场景建设和高阶模型开发,深度融入招投标、开发区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建立涵盖行政执法、医疗卫生、招投标、“三公”开支等廉政风险集中领域的海量数据专项监督模型,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推动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融入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全要素覆盖、全流程贯通、全领域标准、全系统共享的数字纪检监察体系。
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联合税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不定期采取联合检查、交叉互查、大数据筛查等方式,加大督查检查频度力度,着力发现顶风违纪问题。重点对公务接待大额餐饮发票记录、公务消费、公务接待费用超预算及“三公”经费平台有预警提示的部门单位起底排查。
数据赋能的突破性在于“主动预警”。佛山市南海区廉政智慧监督平台通过资产定价、租金收益等指标动态监测,发现某社区集体资产出租单价仅为市场价一半的异常情况,循线深挖出原党委书记李某某套取集体资金、收受巨额贿赂的腐败链条。这启示我们,当数据碰撞成为监督的“探照灯”,隐蔽的风腐交织将无处藏身。
系统施治:贯通风腐同步“查改促”的治理闭环
风腐同治的关键在于跳出“单点作战”思维,把对作风和腐败问题的同步查处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各方面,全周期、深层次挖掘,全链条追溯,提升查处的质量和效果。
建立健全发现风腐问题机制。明确各类监督检查、巡视巡察及信访举报工作中发现风腐问题的具体流程和责任分工,注意从细微之处发现腐败迹象,深入挖掘背后的请托办事、权钱交易和利益交换等问题,切断腐败与不良风气之间的联系,确保及时发现风腐问题。完善协同查处机制。建立纪检监察机关与其他部门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制度,形成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及联合办案等工作机制,加强同巡视巡察、公安、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推动建立信息共享、快速查办、线索移送、执法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协同配合、纵向上下贯通、一体纠治的工作格局。深入挖掘腐败案件中的“四风”问题,通过研究案件与作风问题的高度关联性,回顾被审查调查人的蜕变过程,排查其他涉案人员的问题线索,了解所在地区或单位的政治生态,追溯腐败问题中隐藏的作风问题,从而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完善制度,促进整改和治理。建立风腐同防长效教育制度。将风腐同防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体系,定期开展专题教育,并建立评价机制,确保教育效果。盐城市亭湖区医疗系统建立廉政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对药品采购、诊疗收费等关键环节实施“双随机”抽查,既追缴69万条异常医疗数据,又推动行业信用评价体系改革。这种将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熔于一炉的闭环模式,是破解风腐交织难题的有益探索。
群众监督:激活发现风腐问题的“末梢神经”
群众是风腐问题最敏锐的感知者,群众监督以其天然的贴近性与广泛性,可以成为破除风腐交织难题的关键抓手,为构建清朗政治生态注入源头活水。
以网格化监督织密“防护网”。将社区网格员转化为“风纪监督员”,利用其“源于群众、贴近群众”的优势,让其协助有关部门紧盯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的违规宴请、公车私用等作风问题。通过制定履职清单、建立24小时直报机制,破解“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的困局,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让隐蔽的“四风”问题无所遁形,实现监督精准性与群众参与感的双提升。
以机制创新激活“监督动能”。通过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建立问题线索双向移交机制,让群众从“不敢监督”转变为“主动亮剑”。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群众举报中,涉及风腐交织问题线索占比同比有较大幅度提升,充分印证群众监督正成为反腐利剑的“磨刀石”。
以“双向互动”提升“生命力”。将政务服务“好差评”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推行“作风指数”发布制度,每季度公开部门履职效能排名,倒逼党员干部转作风、提效能。这种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的监督机制,是构建“不能腐”社会生态的重要支撑。
风腐同查同治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抉择。唯有坚持系统思维、深化标本兼治,方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因此,风腐同查同治既要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震慑,又要完善“抓早抓小”的预防机制,更要激活“人人参与”的监督动能。“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唯有以全周期治理体系涵养清风正气,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清廉基石,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清廉保障。
(作者单位:南京市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张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