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晓文
近十年来,江苏省纺织工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规模迈上新台阶,行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其中集群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市(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以其旺盛的经济活力发展成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向稳步前进。
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特点
数量多,规模大。经过不断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已覆盖全省范围。苏南、苏中一批“千亿产业基地”、“百亿产业名镇”及“百亿纺织服装企业”在集群中不断涌现,江阴市、常熟市、吴江市三个市成为千亿产业基地;盛泽镇等14个集群成为百亿产业名镇;红豆、海澜、波司登等企业早已突破百亿规模,恒力集团正向千亿规模进军。苏北一批特色鲜明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蓬勃发展中。
产业特色明显。如吴江的化纤、长丝织造,常熟的休闲装、羽绒服,南通的家纺,江阴的毛纺,张家港的棉纺,金坛的出口服装,阜宁的过滤材料等各具特色。
集群中骨干企业龙头作用显著。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波司登、雅鹿、恒力、华芳、阳光、海澜等一批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为带动和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集群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江苏的化纤、织造、棉纺织、毛纺、针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在全国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已形成集纺织、面料、辅料、成衣制造、市场营销、品牌运营、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品牌优势明显。近年来,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出了名镇、名企、名牌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产业集群中涌现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锐品牌,如吴江盛泽的盛虹、无锡的红豆、常熟的阿仕顿、常州的波仕曼等。行业内两块中国世界名牌“阳光”和“波司登”均落户在江苏,这也是江苏唯一的两块中国世界名牌。另有50多个中国名牌、4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江苏省名牌。
专业市场服务功能显著。江苏纺织服装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集群孕育了市场,市场又促进了集群的发展,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服装城、海门叠石桥家纺市场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已成为产业链上通往国内市场的重要渠道,为产业集群发展做出了贡献。
各级政府重视。江苏各产业集群地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工作,充分运用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资源,培育、引导、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规划、投资环境、开拓市场、引进人才、鼓励品牌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奖励办法,引导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集群发展还不平衡。全省68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苏南地区占59%,苏中地区占23%,苏北地区占18%,主要集中在苏南,产业集群发展成熟的地区在公共服务和提升发展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而苏北集群发展较慢。
要素资源短缺。在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苏南地区,产业集群出现了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紧缺的局面。融资难、融资贵制约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远远不够。近年来,在江苏纺织集群地,先后建立起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对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看,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功能不完善,规划布局不周密,公共性体现不够,经费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同时服务面窄也导致平台数量多但规模小、效率低,很多镇街出现了服务平台的同质化现象。
行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不仅缺少有强烈开发创新意识的企业,更缺乏开发创新的人才机制、体制,同时还缺少开发创新的合作。大多数集群地区只是纺织产品的生产地,中低档同质化产品增长过快,高端产品较少。
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变化,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面临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问题。必须坚持以科技和品牌作支撑,扶持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打造集群品牌,走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加快创新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形成核心技术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实行产学研联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地区应针对设计研发、生产技术、营销模式、管理体系等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创新平台,以高科技手段服务纺织行业,实现对纺织服装品牌的孵化,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促使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向高效率、现代化转变,
加速提升集约化水平。提倡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精,追求产品极致、工艺极致和成本控制极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整合产业内有限资源,实现集团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建议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地鼓励大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和控股形式进行横向的资源整合,并给予相应的扶持。根据产品类别,鼓励细分集群中的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强化贸易、研发力量,实行订单的统一调配和生产的统筹管理。
加强资源整合,促进集群之间的资源互补及集群内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要求集群所在地政府以及上级市县政府综合规划当地产业链配套,鼓励集群内有实力的大企业进一步完善上下游的配套发展,提高原料自主供应能力;也鼓励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产业与集群内和周边区域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布局良好的横向及纵向产业链体系。
加强国际经济区域经贸合作。建议江苏纺织集群开展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的多层次、多方式、多领域的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经贸架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下,探寻与东盟国家对口行业的交流与经贸合作,鼓励拥有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拓展东盟市场。扩大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大力开拓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开创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合作局面。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国际品牌和机构,加强与国际纺织业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在技术咨询、标准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业自律、市场推广、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行业引导和产需对接,帮助产业集群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作者系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