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短路行政”要多些工序意识

发布时间:2016-06-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根生    


有报道称,为了借办省运会之机加速建设全民健身工程,湖北省黄石市决定在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建黄金山奥林匹克中心,占地近千亩。但这项民生工程却因未经审批就开工被当地居民举报,也由此引发了诸多“民怨”。

“未批先建”是个老问题,通行说法是“先上车再买票”。关于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代表性观点是,项目“未批先建”主要是错误政绩观使然。心里惦记着“政绩”,又有“民生工程”为由,就有了“霸王硬上弓”。除此以外,至少还有个原因——习惯了“短路行政”。

短路电流,是电源未经过负载而直接由导线接通成闭合回路,相当于直接找个导线把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由此,人们把行政领域中,高层领导绕过相关职能部门及制度规定,越过相关程序,直接就某件事拿出“结论性处理意见”,称为“短路行政”现象。短路电流很危险,通常会导致电路因电流过大而烧毁并发生火灾。同样,“短路行政”也特别容易出问题。反观重大决策失误,几乎都能从“手一指,一条路;脚一跺,一栋楼”中找到原因。“民生工程”成“民怨工程”,也多和“短路行政”直接相关。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短路行政”?“大国工匠”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錾刻工艺师,航天英雄奖章就出自孟剑锋之手。他说,錾刻是个精细活儿,有熔炼、掐丝、整形等多道工艺,每道工艺要求都非常精细,不允许有丝毫闪失。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一件作品才能达到精致和完美。专精集神,严格按每道工序应有状态做事,也是所有“大国工匠”成功之道。防止“短路行政”,同样需要把工序意识贯穿于决策全过程。

工序是工作程序,也是干事步骤和秩序。要想把事情干成,不仅要有好动机和相应能力,还得按程序去做。工匠做工有程序,上项目和决策都有程序。比如项目开工前应当取得土地使用权、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重大决策出台前则要根据不同议题开展专家论证、民意调查、民主协商、廉政查询等等。程序之所以不能省略,就在于它为正确处理事情提供了标准和制度保障。大量事实也早已证明,废品式决策、次品式决策、暗箱操作式决策,必源于省略或破坏了程序。

曾有报道,南京市委禁以“现场办公”代替集体决策。除遇到紧急情况外,不得临时动议,不得以传阅、会签、个别征求意见、现场办公会等形式代替集体决策。如此这般,实际上就是用制度来防止“短路行政”。所谓“现场办公”,原来是到重要事项发生地进行临时性协调指挥。但在实践中,“现场办公”已屡屡成为“短路行政”,给地方发展埋下诸多隐患。以集体决策和法定程序约束“现场办公”,应当持之以恒推进。

多些工序意识,才能既勇于先行先试,又能在合理试错中把事干好。程序决策看起来有些“慢”,但因更科学,实施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各级官员当明白此中辩证法。当然,这也不能完全依赖自觉,还得严格执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使人相信“短路行政”后果很严重。

(作者系南京日报资深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