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誉为“工匠之国”,说到最著名的工匠,人们首先想到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和他那间位于银座办公大楼地下室、只有十个座位的寿司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米其林三星餐厅,没有豪华的装潢,甚至没有菜单,不提供酒水饮料和小菜,只卖寿司,即便如此,想要光顾这家小店,至少需要提前2个月订位。2014年奥巴马访日期间,安倍就曾请他在此用餐。米其林餐饮指南说:你可以只为了这间寿司店去日本。
小野二郎生于1925年,70余年专注寿司制作,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时刻注意观察客人,根据用餐情况微调寿司的制作和摆放,确保客人享受到极致的美味。他有一段著名的感悟:“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这被认为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最佳解读。
日本工匠精神的历史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人们普遍认为工匠精神起源于手工业时代,会在工业化大生产中逐渐消解。但在今天的日本,工匠数量虽然较手工业时代少了很多,工匠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中:服务员全心全意地服务,职员兢兢业业地工作,企业家竭力追求技术和管理创新……几乎每个人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缔造日本制造的世界地位。
日本从飞鸟时代传入华夏典章制度之后,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工匠多依附神社、贵族而存在,相当受尊重。江户时代工商业发达,江户(现东京)大约有25万工匠为贵族、武士提供各种生活用品及服务,从书画、鉴定、茶道,到做茶筅、制漆器、编绳,一时间名家高手辈出,逐渐形成了工匠传统,工匠们视自己的职业为神业,承自祖上的家业更是先祖神灵的托付,必须持以十二分敬畏态度来从事,方不负这份责任。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引进欧洲工业技术,不少生产日用品及周边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小型企业,工匠精神也延续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子承父业”将技术和企业传下来。现今,全境内起源于明治时期的在营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这些企业工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依旧非常鲜明,他们谙熟各种设备材料,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创新核心技术,是日本制造业的主要研发力量。
二战后,政府期望通过大规模发展对外贸易来振兴经济,以明治时期建立起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科学技术及管理人才发展现代化工业。而此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潮拉开序幕,传统手工艺品虽对新兴的电子产品毫无借鉴之处,但其某些特征,如微型化、便携化、注重细节等顺利融入日本电子产品中,成为这类产品的经典范式。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得不发挥工匠精神精研技术,生产更精良的产品。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人身上,还创造出“丰田生产方式”这一高效率生产、质量控制系统,在制造业中特别是在材料、化工、精密机械、精密测量仪表仪器等行业中广泛应用,制造出许多性价比极高的产品,丰田、本田一度取代了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地位,而索尼、松下和夏普等品牌则称霸了家电市场。
就这样,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家业传承、市场竞争中,日本制造业延续了工匠精神这一社会发展的支撑精神。
为什么日本能保有工匠精神?
在手工业时代,工匠精神并不罕见,现在却只有日本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引以为荣。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能保有工匠精神?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岛国,其社会的一切特征都是围绕这个基本国情,历史积淀出的工匠精神也是其中之一。恶劣的生存环境要求人们珍惜物、善用物,并形成整套的理论方法。人们通过这一高效、稳定的方法,不仅实现自身最佳发展,也顺带创造了一种高效精巧的生活方式。
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说:“我认为工艺之美,最终还是秩序之美。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有工艺之美的存在。”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后,迄今400余年本土就再没有发生过全面性战争,普通老百姓没有经历战争摧残。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又因缺乏科举等使底层百姓晋级的制度,社会阶层流动性偏低,人们也就安于继承家业。此外,传统工艺的实质是代代相传的制作方法,这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工匠传统中的重要内容如信仰、纪律、仪式等也是在长时间的师承关系中,在相对稳定的职业圈子、顾客群体的互相作用下、口传心授逐渐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人们对这一生活方式背后的器物也有持续旺盛的需求,直到今天,日本女性一生中至少要穿四次和服礼服,花道、茶道、剑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既是传统手工艺存在的土壤,也是工匠精神广泛传播的载体。
日本的工匠精神能够存续还有两个制度相当关键。其一为学徒制。学徒制是维系工匠传统的重要方式,人们普遍认为学徒制不仅可以学手艺,还可以培养人格,直到现在还广泛存在于中小企业。上世纪50年代,为保护工匠传统、帮助小型企业发展,并在全社会持续倡导工匠精神,日本政府向身怀绝技的艺术家和工匠颁布“人间国宝”的认证,而获得这无上荣誉的条件之一就是候选人必须收弟子传承技艺。其二为长子继承制。有恒产者有恒心,一间固定的产业,对于工艺的传承、精神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日本多数家族产业实行长子继承制度,即只有长子能够继承家业,并分配到大部分的财产,这能防止家族成员因争产而反目,导致家业衰落、技艺失传。
面向蓝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业发达的原因之一,也一直为日本人所自矜,但工匠们对“一所悬命”的技艺过于专注,难免有格局不够宏大、视野不够宽广之嫌,毕竟,“一花一世界”是精妙的,也是排外、保守的,在外来冲击下,又是脆弱的。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方式中,不分市场的过分追求工匠精神更放大了这一问题。本世纪初,一些日企经营出现危机,夏普裁员、卖楼以自救,日立、东芝在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一路溃败。产业资深人士汤之上隆总结教训时就剑指过分追求工匠精神,一方面使企业在对市场需求无益的性能方面投入太多,苛求太多,致使产品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使企业对改变行业环境的“破坏式创新”反应不足,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夏普就是典型。作为全球液晶技术的发明者,夏普液晶屛的技术水平毋庸置疑,但技术优势并不等同市场优势。液晶技术成熟后,液晶电视厂商均以红、绿、蓝三原色调色。为追求更佳显示效果,2010年夏普推出增加黄色的LE系列液晶电视新品,可以让显示色彩从1亿色提高到1兆色以上,但如此精细色彩已超出了肉眼可识别范围。夏普投入成本巨大,消费者看到的差异却很小,售价又高出竞争对手许多,自然市场接纳度不高,但夏普却继续生产直至大量库存积压。与此同时,韩国的三星并不认为普通消费者对画质有特殊精细的要求,反而认为将电视变薄能挂在墙上是优势,于是大胆使用成本较低的侧光式技术,尽管画质稍打折扣,但产品更薄而且售价低廉,于是,三星迅速占有液晶电视市场份额,致使夏普危机产生。
现代工业是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丰田等日企获得成功的原因),发挥工匠精神,的确可以使产品更完美,然而,在“边际成本上升”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产品质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进一步发挥工匠精神使之更加完美,可能得不偿失。
这里,追求工匠精神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无止境地追求工匠精神。在大众市场、快消品等附加值不高的产业可以追求之,但要适可而止;而在小众市场、奢侈品市场等高附加值产业怎么追求都不过分。
精明的日本大企业早已明白这一道理,他们在2010年就开始了主动转型,逐渐淡出家电终端生产,转而布局医疗、新能源、机器人、混合动力车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并成功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今天,索尼研发的医疗内窥镜已经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特斯拉电动汽车电池松下造……他们避开竞争激烈的终端市场这片“红海”,以工匠精神深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上游这片“蓝海”,依靠其技术实力建起技术壁垒,获得巨大回报。
与此同时,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依旧坚守那些不为人知又不可替代的领域,不断钻研进取,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最快的饮料包装机、最轻薄的布……他们在大企业难以企及的技术夹缝中大展拳脚,并生存下来。尽管企业员工不多,但每个员工都身怀绝技,以无法模拟的精密技术把各类产品做精、做细、做深、做强。例如,只有45名员工的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能生产世界上唯一的永不松动螺母。这一螺母原理结构并不复杂,因而模仿者众多,但谁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永不松动”,这从侧面说明了哈德洛克的技艺之精。没有竞争对手,加上用途广泛,哈德洛克螺母售价比普通螺母高出30%左右,仍然畅销。
寿司是不是奢侈品?别家不一定是,但小野二郎寿司店的一定是,一套寿司最低3万日元,够普通人吃一个月了。毕竟,足够的利润空间才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工匠精神啊!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