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饭卡”背后的走心决策

发布时间:2016-06-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本刊记者 苏胜利 霍宏光    
 

20163月下旬,一则关于南京理工大学饭卡的消息“刷爆”了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大家纷纷表示要为这种做法点一个大大的赞。3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刊发短评文章,也是“点赞”这张饭卡。他们所赞的,就是南京理工大学的“暖心饭卡”项目——根据“大数据”统计,对每月食堂吃饭超过60顿、每顿饭平均消费额不足7块钱的学生,进行补贴。这一举措暖了贫困生的心,也暖了公众的心。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指出,“暖心的背后,是走心”。

保护尊严前提下让贫困生吃饱饭

“暖心饭卡”是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的项目。基金会秘书长王虎是该项目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他说:“以暖心、呵护的态度对待贫困生的自尊心,是我们策划这一项目的出发点。”

王虎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那时,王虎在校学生科工作,从事资助贫困生等事务。有一年,为了让家庭贫困的学生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老师在操场上免费发放羽绒服。但据一些辅导员反映,尽管有的学生家里很穷,根本穿不起像样的棉衣,却仍然拒绝领取免费羽绒服。

“为什么学生本身有困难却仍然不接受救助呢?”王虎认为,主要还是“面子”问题,因为穿上这样的衣服就被打上了“标签”,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冲击。通过这件事情,他明白了,大学生这个群体比较特殊,自尊心都比较强,贫困生更是心理敏感。要真心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

如今,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还有不少。“一部分学生只打最便宜的饭菜,勉强吃饱,根本谈不上吃好。”王虎介绍,由于南京理工大学是部属高校,近些年在教育公平等政策引导下,招收西部地区学生越来越多,对许多困难地区也有单独招生计划。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有不少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生。2015年,南京理工大学贫困生比例是27.53%

那么,贫困生能否通过拿国家奖学金来改善生活?对此,王虎说,“奖学金主要投放给品学兼优的同学,起码也要中等。”而一些来自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地的孩子尽管在当地考分很高,可是与江苏等地孩子相比有相当大差距。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学习,但仍然排名靠后,得到奖学金可能性不是很大。

这些受捐助的学生为何不去勤工俭学?王虎说:“工科院校学习任务特别重,很多西部孩子即使从早学到晚,也未必赶得上江苏的孩子。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打工,毕竟学习是第一位的。但是,饭都吃不饱,又谈何学习?”

学生们无论成绩好不好,都有吃饱饭的权利,而这一项又恰恰是国家资助体系还没有覆盖的“空隙”。“学校基金会就是要拾缺补漏,保证贫困生能够吃好饭。”王虎说。

数据分析和人性分析结合起来

现在,摆在校基金会面前的是两个问题,首先是如何找出那些存在吃饭问题的贫困生,其次是如何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同学们每天吃饭用的饭卡,成为他们选定的突破口,“暖心饭卡”项目由此而生。

“要知道哪些孩子吃不饱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饭卡,将食堂窗口打饭的消费情况作为依据。”王虎说。但这也存在一些疑问,比如,会不会有些贫困生根本不去食堂吃饭?男生女生有差别怎么处理?到底该怎么确定贫困标准?……围绕类似问题,他们内部也争论了好多天。

带着这些问题,他们先是去学校周边小餐馆调研。调查发现,最便宜的蛋炒饭也要78块钱。而7块钱在食堂可以吃一个大荤菜、一个素菜和一份米饭,最实惠的还是食堂。王虎说:“如果真在乎钱、想吃好,肯定还是去食堂吃最实惠,不会选择蛋炒饭。”真正的贫困生,大部分还是去食堂就餐的。因而选择饭卡消费额度作为筛选依据,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他们最终确定的筛选标准,是“以每天至少吃两顿饭,每月最少60顿,每顿饭平均不超过7块钱为标准提取数据”。对此,王虎解释说,贫困生一天吃一顿饭肯定扛不住,一般至少要吃两顿饭,那一个月下来就是至少60顿。而每顿饭7块钱,在食堂能吃到一荤一素,不算多好,但也不是特别差了。在后续的补助额度上,基金会与这一标准衔接,按照每日3餐、每顿7元即每月630元的标准。补助对象实际就餐支出和630元之间的差额,作为补贴的额度。

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基金会选取以往已经生成的、客观存在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经讨论,他们最终选取全校学生从20159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刷卡记录作为分析样本。王虎认为,这个数据量虽然很大,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数据”,此前一些报道的表述并不准确。

不需申请,补贴直接打入饭卡

把数据分析和人性分析结合起来确定贫困生,这方面没有经验可循,校基金会更是第一次做。王虎坦言,他们选择的是一个折中方案,也许并不能百分百地覆盖贫困生。比如,特别贫困以至于每月吃不到60顿的学生,就覆盖不到,而一些不贫困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为了减肥而吃得少,则会被误纳入进来。但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那我们就会陷进去,可能这个项目就做不下去。即使可以做到哪怕90%准确、10%误差,我们也坚持做下去。”

为避免误差,基金会把筛选出的名单交由辅导员进行把关。经过对1000万条数据的合成整理,基金会提取314名“准援助对象”,辅导员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名单进行增删。

在这一环节,辅导员共拿掉15人、补充2人,形成301人的首批资助对象。王虎说:“拿掉的我们不怀疑,因为女生较多,但补充进来的学生,我们是有考虑的。”据了解,补充的2人是该校中法工程学院的学生,之前没有纳入分析范围。后来学院辅导员反映,有两名学生家庭特别困难。经过基金会对数据的核实,发现其的确符合定线标准。

经过反复确定,最终名单出炉了。2016321日,南京理工大学301名同学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每个同学的饭卡多了11.63元至340元不等的特别补助。伙食补贴方式是“直接打入饭卡”,这些学生不需申请,更没有看到公示,甚至完全不知情。以后,每年9个月的在校时间里,他们每月都会收到这项补助。

有一件事令基金会的人员非常感动。在补贴发放后不久,一个女生主动来到基金会办公室,要求退还补助,原因是自己家里并不困难,只是平时吃得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王虎最初的判断,“这个群体的孩子素质是非常好的,这是我们决策的前提条件。”最新的受助名单,随之调整为300人。

更加规范地把项目开展下去

据介绍,目前“暖心饭卡”项目每月补助金额为36140.81元。为顺利实施该项目,南京理工大学基金会出资10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同时定向向校友募集善款。这笔项目经费的支撑能力,也是设计对贫困生的资助标准、资助额度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人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暖心饭卡”项目能坚持多久。王虎坦陈,按照项目的设计,项目基金耗尽之日,就是该项目停止之时。向校友募集到善款的多少,决定了这个项目能走多远。让基金会工作人员感到意外的是,经过媒体报道后,“暖心饭卡”项目得到非常高的社会评价,许多校友以及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在高峰期,一周有2万多元的善款到账。基金会副秘书长冷静认为,“给这个项目捐款的,不少是当年读大学时没那么宽裕的校友。吃饱饭这件事情,让他们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大学时吃食堂的情景。”

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基金会工作人员都明白,打动人心的项目,公众会给予更多更高的期待,这要求他们更加规范地把项目开展下去。“每分钱都能在网上查到,做到全程透明,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王虎说,基金会每周在公众号发布捐赠人及捐赠金额情况,每月在所属媒介发布完整捐赠数据,上面有具体的收支明细。

谈及未来的计划,王虎介绍,对即将到来的新生会采取更加科学的筛查方法。如果物价有上涨,基金会也将适当增加补助金额。基金会还会在校友活动中推介这一项目,并尝试联系一些校友企业,吸引更多该项目的定向捐款,尽最大努力让这个项目走得更好更远。

 

微评

别让“人的尊严”缺席公共决策

 “暖心饭卡”项目不仅暖了300个贫困大学生的心,更打动了无数普通人的心,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良好反响。仔细分析这一项目的决策过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精细抉择和匠心独运,取得上述效果绝非偶然,也对如何做决策有所启发。

从决策案例分析角度看,“暖心饭卡”项目既有需求分析又有预期设置,既有观点争鸣又有实地调研,既有价值选择又有技术应用,既有思路创新又有规则坚守,许多细节可圈可点。而其中,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对贫困生尊严的呵护。

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心,维护贫困生的人格尊严,是“暖心饭卡”项目的出发点。换言之,就是决策中的价值选择。谈到价值,我们通常会想到公平、自由、效率等,但却很少会想到“人的尊严”。事实上,维护人的尊严是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不能在决策过程中缺席。

上述案例中,正是由于充分考虑和尊重受助对象的尊严,决策者才会采取无需申请、暗中补贴的方式,才会想到开发利用沉睡在饭卡中的数据资源,最终让这个项目如此“暖心”。反观当下,“民生工程不得民心”、“抓阄方式确定低保户”等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没有真正从维护人的尊严出发。决策者若能多一些尊严考量、少一些傲慢敷衍,何愁不顺民意、不得民心?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