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实施期间,江苏省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促进关系。重点帮扶片区乡镇主要发展指标整体高于非重点帮扶片区;同时,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对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提升非农就业率以及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等方面成效显著。据此,在“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经济薄弱地区全面小康建设。
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贫困与地理空间位置具有紧密的关系,经济薄弱片区基本处在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地貌复杂、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毋庸置疑,一村一户的发展往往与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状况连在一起,对经济薄弱片区而言,脱离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瞄准到户的帮扶措施,无法保障精准扶贫的速度和质量。只有解决经济薄弱片区发展的一些重大根本性的共性约束,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圈带的发展、产业格局的战略性调整等等,才能使低收入农户的脱贫具备更扎实的基础。
基于经济规律和不发达地区资源稀缺状况,增长极理论认为需要通过政策支持使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的发展极集中,通过发展极的经济发展及其产生的辐射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增长极理论对缓解贫困的作用机制基于涓滴效应,其作用机理如下:第一,对于落后地区而言,经济增长是改变落后现状的最重要途径;第二,要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第三,在具备足够的经济繁荣后,经济发展的好处会通过市场机制“滴漏”到贫困阶层身上,进而缓解和消除贫困。
“涓滴效应”的减贫效应是间接性的,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对消除贫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新增社会福利是否为低收入群体所分享。如果经济增长成果不能为低收入群体分享,且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以干预,任由市场经济下的“涓滴效应”自发作用,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将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进而产生致贫式的经济增长。为此,需要通过社会政策的调节和制度安排,使经济增长为低收入农户的精准帮扶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撑,促使区域发展“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增长”,才能完全打通区域发展促进扶贫开发的传导路径。
利用2012-2014年间苏北五市及下辖县的经济增长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脱贫数据,本文对苏北五市及下辖县2012-2014年间的人均GDP与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脱贫率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4年间苏北五市及下辖县的人均GDP与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将精准扶贫与区域整体开发结合的扶贫政策措施,能够充分发挥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两者之间的互动促进关系,从而有效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脱贫成效,并夯实经济薄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扶贫开发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了准确反映扶贫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们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比较分析,用以展现江苏扶贫开发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对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扶贫重点片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成效。纵向比较侧重于分析扶贫重点片区“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劳动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横向比较主要是扶贫重点片区与非重点片区发展水平间的比较,用以揭示重点帮扶成效。
本文选择的具体分析对象为刘老庄片区的刘老庄乡、古寨乡、老张集乡、五里镇和徐溜镇5个乡镇。分析对照组为与刘老庄片区接壤相邻、基础条件相似的非重点片区乡镇,包括淮阴区渔沟镇、吴集镇、西宋集镇、王兴镇、棉花庄镇、丁集镇以及沭阳县的张圩乡和钱集镇。资料分析时间跨度为2011年-2014年。考察范围包括经济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动力和就业结构、增长效益与生产效率、投资与地方财力、消费与金融深化等五个方面。
结果显示,重点帮扶片区乡镇主要发展指标整体呈现“六个显著高于”:
1.重点片区乡镇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9.7%)显著高于片区外周边乡镇(16.6%);
2.重点片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15.9%)显著高于片区外周边乡镇(14.8%);
3.重点片区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即二、三产业占比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6%)显著高于片区外周边乡镇(1.4%);
4.重点片区乡镇二、三产业就业占比的年平均增幅(0.9%),同样也显著高于片区外周边乡镇(0.1%);
5.重点片区乡镇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显著高于片区外周边乡镇,2014年重点片区乡镇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1227.6万元,是片区外乡镇企业平均营业收入(563.7万元)的两倍多;
6.重点片区乡镇财力年平均增长速度显著高于片区外周边乡镇,2011-2014年间重点片区乡镇财力占GDP比重的年均增幅达到21.51%,远高于片区外乡镇的16.46%。
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了江苏重点片区帮扶政策实施的显著成效,证明了重点片区扶贫开发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区域发展环境改善对扶贫开发的促进效应
区域发展对扶贫开发的促进效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减贫效应、就业创造效应和财政增收效应。区域发展环境改善对扶贫开发的促进作用机理为:经济增长通过就业创造效应和财政增收效应及其交互影响,达到贫困减少效应。
对区域发展的减贫效应、就业创造效应以及政府财政收入创造效应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
1.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可以减少贫困的发生。人均GDP、企业个数、企业平均效益每增加1%,贫困发生率则分别减少0.546%、0.286%和0.339%;
2.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可以加快脱贫进度。人均GDP、公路密度每提高1%,低收入人口的脱贫率将提高1.389%和2.077%。
3.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影响。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公路密度每提高1%,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提高0.092%、1.266%和0.211%。
4.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对提高就业率有显著影响。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企业效益、公路密度每提高1%,乡镇的非农就业率将提高0.0083%、0.53%、0.0007%和0.027%。
5.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将增加地方财力。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企业效益、公路密度每提高1%,乡镇可支配财政收入将提高0.1475%、1.8168%、0.0875%和0.2558%。
概括地说,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减少、农民收入的提高、非农就业率的提升以及政府可支配财力的增加,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在促进减贫方面成效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恶化,减贫的效应也将随之被弱化。换言之,贫困减少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取决于收入分配公平状况。因此,消除贫困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薄弱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要同步加快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区域之间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经济发展成果为全体民众共享,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今后扶贫开发的方向和着力点。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所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