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宏观经济调控从侧重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是重大、积极的转变。与注重通过刺激需求侧“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发力,主张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财办近期三赴江苏,调研内容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凸显了中央对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居全国第一省份最新发展动向的关注。四月份召开的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明晰了方向,一场围绕供给侧的深刻变革,打开了各地竞相发展的“窗口期”。对此,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热议不断,但其中不乏对概念的误读和实践路径的误判。对此,应尽力避免五个误区。
一要避免在认识上将供给侧概念简单化庸俗化。很多人认为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造概念,没有实质内容。供给侧改革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是一个新出现的词,但与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早已有之。如现代经济学源头斯密的《国富论》主要就是从供给角度来研究和探讨经济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新的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则以“供给”命名,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改革理论也主要是从供给侧考虑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也并非刚刚开始,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就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其目的是通过靠制度的供给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总体改革,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等,都是供给侧改革。当前,考虑到我省特别是苏南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外贸增长徘徊不前甚至下滑,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等原因,除南京苏州之外各地尤其是县(区)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巨大,单纯通过扩大需求来谋求经济增长越来越困难。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央及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并非在概念上标新立异,而是遵循客观规律,更科学地调控和引导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要避免照搬西方供给学派理论和实践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理论制定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凯恩斯主义完全依赖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最后导致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停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其主要政策主张是“四减四促”,即“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技术创新”。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大幅放缓,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进行改革,通过货币紧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和减税措施减轻了对市场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压力之下,英国经济也同样陷入严重的滞胀,撒切尔上台后在英国展开了改革,改革措施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打压工会、消除对市场的干预等。西方学派的理论和美英经验有些是可以批判吸纳的,但有些政策主张对我们来说是不适用的。如美国的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是滞胀现象,而我们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问题主要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并存和产业结构失衡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比当时西方所面临的情况复杂得多,照搬欧美经验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三要避免将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对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过于求会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普降甚至暴跌,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短缺价格攀升甚至通货膨胀,供求均衡是较理想的状态,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现在中央推行供给侧改革,到了地方实际推行过程中又很容易矫枉过正。很多人容易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立起来,认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就是对需求侧管理的否定。事实上,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两者要适度发力力求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一些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扩大总需求,即推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快跑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多年高速增长使得资源环境压力趋紧,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要适度扩大需求,不能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一方面,按照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人均年收入6000元的贫困线标准,全省仍然有低收入人口300万左右,这些人口还有一些中低端的需求要通过扶贫来满足;另一方面,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而言则要通过扩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两种方式应相互结合,同时发力。
四是避免以计划经济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改进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解决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或过度宏观调控等问题。但在实践中很容易被误解为政府通过计划或由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配置供给要素,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供给速度。如果这样理解甚至这样来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有可能走到供给侧改革的反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反而带来与过度需求管理政策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如近年来各地产业趋同、产能过剩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发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快政府简政放权,联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价格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人才、社会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一个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我省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干预过深造成了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经营困难的局面。这个教训应当吸取。在供给侧改革中,无论是过剩产能的淘汰,还是新产业的成长,都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企业家的作用,以市场机制为核心机制进行供给侧改革,政府主要致力于环境创造,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人员安置等相关社会问题及市场失灵问题。
五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一刀切。中央提出今年主要经济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主要是从战术上考虑。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培育供给主体、合理投入要素来实现扩大高效供给、减少低效供给,推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而言,对各个市县而言,对不同产业而言,如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分析和甄别,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刀切。如国际标准开发强度的警戒线是30%,国际宜居标准开发强度的警戒线是20%,苏南土地开发强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警戒线,苏北某些市县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如2015年淮安开发强度为16.3%,宿迁为16.1%,盐城仅12.8%。同时,总体上看,苏北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而苏南地区已经处于工业化的后期,人均收入和城镇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这两个区域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的路径选择必须因地因时制宜。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