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6-06-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省委党校11期中青1班课题组    
 

2015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阶段性举措。至此,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2016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会部署改革工作。省政府连续下发“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和“补短板”四个文件,加上正在推进的财税改革和减税方案,全面逐一落实了中央近期的要求,将改革引向深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产业分工可能重新布局。国外市场,因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周边国家竞争的影响,不少代工型传统产业面临强力挑战。国内市场,地区产业同构化现象较为普遍,区域之间同业竞争加剧,由于缺少统一战略,不少原本优势产业在短期也出现产能过剩。

从供给侧角度看,产能结构性过剩和不足并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活力不足,创新等原生动力缺乏,质量和效益下降,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制度建设滞后,交易成本高企,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推进不够等短板凸显。

从工业看,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江苏PPI已超过50个月连续位于水平线下,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度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美欧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经济体产能利用率大体在79%-83%之间,这是产能正常水平区间,如低于79%可以判定存在产能过剩,低于75%则产能严重过剩。目前,全省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可以认定为产能严重过剩,15个行业产能利用率处在75%-79%的区间水平,可以认为存在产能过剩,情况相对严峻。具体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民用钢质船舶尤甚。从重点产能过剩产品看,江苏产品产量多位居全国前列,部分产品产量依然不断提高,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已经比较突出。

从整体看,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二产,一产、三产等很多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甚至有些行业还比较严重。从第一产业看,无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都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品种和结构布局以及区域功能定位问题。从第三产业看,情况更是如此。物流业由于物联网进展不够,导致发展速度有所回落。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群众需要的服务业供给不足,不需要的存在局部过剩。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上,科技资源和人才充足但核心技术研发不够,技术转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从制度建设看,整体流动性充裕并未使得实体经济资金流入状况有所改善:一些新兴行业发展明显存在监管不足的现象;企业感到宏观税负压力偏重,税费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准入门槛高,知识产权收益不能令人满意;微观个体创新的动力不足,征信体系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等问题也不在少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保持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战略高度观察这次改革,我们认为江苏应该把主要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提升江苏经济整体竞争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央推进改革的总体要求。通过调整要素资源配置,从制度、技术、管理等层面开展创新,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创新,主体都是市场(企业),要通过调整制度设计,减轻企业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提升其创新能力,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

全面提升江苏经济整体竞争力是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改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等,最终的目标是要提升江苏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通过改革,在新一轮产业格局调整中争取主动,引领好江苏经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几对关系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调整好区域之间竞合关系,也要合理规划部署产业布局和主攻方向。改革过程中,必须从全省和全局的高度去审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改革顺利推进,保证改革目标的成功实现。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过去较长时间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在一定时期仍将持续存在。我们布局改革时要紧盯三大目标,充分考虑当前任务和长期战略相协调。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压缩过剩产能是为长期提供有效供给腾出空间。在部署压缩过剩产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过剩产能的反弹和新的产能过剩的形成。对于目前已经明显过剩、近期难以改观、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产能要坚决进行调减。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前瞻意义的产业,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和波动,也要坚定继续发展的信心,充分认识到短期的阵痛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针对改革中涉及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要有大局观,本着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把自身放在整体大格局中加以考虑。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在三大产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在一些工业行业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改革既要重点突出,也要系统全面地深入推进。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前的宏观调控,强调的多是三大需求拉动,往往忽视了供给侧的问题。此次供给侧改革同样要盯着需求侧不放。供给、需求两侧要同时发力,不可偏废。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拓展需求空间。在改革中实现新的供给和需求平衡。

“去”与“补”的关系。通过消化改造实现过剩产能和库存的调减,也是为了更好地补齐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去”和“减”是为了更好地“补”和“增”,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补和增”。要把“去”字拓展为“去”、“转”、“改”、“增”四者的有机结合。

境内与境外两个市场的关系。江苏经济长期两头在外,外向型依存度高,更容易受到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外需变化的影响。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内外两个市场的影响。境内市场,要改变供给的中间产品比重较高、最终消费品市场品牌占有下滑的状况,稳住一头。境外市场,要从以量取胜逐步到以质取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向高端攀升,争取更好地发展。

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衡量产能是否过剩的一个明确标准来源于市场认可度。在结构性调整中,同样要以市场认可为最高评价标准。对于从全省层面被列入过剩产能的,在政府作出制度安排后,要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转改和出清。竞争性领域的产品生产和要素配置应由市场调节来实现,公共产品以及维护市场秩序须由政府来承担。在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主效应和政府引导的正效应。

培育与监管的关系。中央提出的五大举措中,明确提出要补短板。目前来看,我们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不仅体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同时还表现为某些制度体系设计的不足。结合我省情况,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扶持创新和促进小微企业成长的资本市场供给不足,对接不够。培育完善健康的资本市场本身也是对“双创”活动的有力支撑。在行业准入和加强监管方面的补短板行动显得更为紧迫。

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的推进不仅表现为要素资源的再配置再优化,同时涉及到部分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举措的落实,将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企业人员的安置、资产重组以及债务消化,甚至会暂时影响到一些地方的发展速度,给稳定带来压力。只有措施得当,协同推进,才能最大程度减少震动,有效降低改革的成本,在推进改革中保持地区稳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的策略及举措

2015年,江苏人均GDP87995元,按美元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131美元。三大产业结构比进一步调整为5.745.748.6,呈现了“三二一”全新格局。城市化水平处于60%-75%区间。农业就业人员比重稳定在10%-30%区间。可见,江苏已经进入经济提质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江苏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要抓住这轮改革带来的新机遇,结合江苏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多方发力,共同施策,加快推进改革的步伐,为江苏经济行稳致远打下坚实基础。

多方施策,妥善化解过剩产能。对于化解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日前省政府已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涉及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目标的进度表,并对去产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和要求。由于去产能必然会影响到相关涉及企业和地区的发展,将会遇到资产、债务、从业人员等问题,需要地方提高认识,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去产能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把去产能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去产能跟制造业再升级结合起来,在“去”的同时考虑新产业跟进方案,正确理解贯彻中央提出的去产能的深远意义。

积极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长期以来江苏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一直居全国前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有两方面创新对江苏发展更为重要。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代表着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变革中,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经营模式创新,只有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推动力的创新。二是制度创新。管理制度、经营理念、产业融合、政策设计,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和管控水平等,都是引领和推动发展的动力。只有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深化改革,为发展助力加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之前的改革打破了传统资源配置方式,激活了市场主体,为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目前的改革要达到同样的成效,需全方位深入推进。改革的总体设计在顶层,推进方式则主要来源于基层一线的实践。这一轮改革要在明确总体目标和基本约束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调动和发挥实践层面的积极性,大胆探索,积极向前推进,通过不断总结改革经验来指导实践。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勇于开拓进取,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实现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再优化,为长远发展再添新动能。

抢抓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占得先机。江苏的实践表明,每一轮改革和调整都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在国际产业格局分工调整过程中,在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江苏的优势,更要看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在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中,要发挥地区发展梯次分布的优势,合理定位,明确主攻方向,把抢占部分产业制高点和拓展产业纵深有机结合起来,在引领发展的同时扩大江苏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遵从市场发展基本规律,顺势走出去、拓展开,强势引进来,真正立起来,积极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短期问题,需要统一认识,协力同心,多方施策,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惟此,才能在新的产业格局分工中占得先机,为经济整体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打牢基础。

(课题组成员:戈尚达、周明浩、姜伟、潘时华、印兴国、周乃贵,执笔:周乃贵)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