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与准确定位江苏2016年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是我省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基本前提。目前全省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深刻影响我省经济新旧动力转换、供需结构调整和经济质效演进,是决定我省经济增长能否保持合理区间的关键因素。
供给侧改革赋予江苏经济新特色
近年来,我省经济先于全国多数地区发生体现新常态要求的深刻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加速这一进程,并赋予江苏经济新特点、新内涵。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契合我省发展新经济提升产业质态的现实需求,将在改善“供需错配”中夯实“稳增长”的动力结构。具体影响表现在:化解产能过剩、清理僵尸企业、降低社会杠杆率等举措,将显著降低我省显性和潜在经济风险;策应消费升级,服务业及新经济蓬勃兴起,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幅度将持续增强。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契合我省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将以创新拓展经济增长可能性边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体影响表现在: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加速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投资增长率将逐步回落,而劳动生产率、科技研发与创新效率将得以提升,我省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望止跌回升。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激发市场内生活力,有助于更大程度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并形成通胀或通缩阻拦机制,将为我省守住防范通货膨胀、“保就业”这一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提供强力支撑。当然,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深刻的利益结构调整,改革面临扭曲风险,改革成效存在滞后效应,预计近期我省经济仍将延续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速总体放缓态势,保持合理增长区间存在一定压力。
以结构性调整为重心,推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省区域、产业、要素、产品结构均在发生重大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结构性调整为重心,将全面影响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第一,顺应消费升级新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将成为投资新热点。扩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江苏投资驱动的重要特点和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从投资方面看,重化工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有很大空间,构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顺应要素禀赋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要素供给效率与潜在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引发经济结构性减速。进入新常态以来,我省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廉价劳动力供给模式终结;储蓄率下降导致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放缓。传统要素供给效率下降成为江苏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动因。
第三,顺应扩大有效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业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迅速增长。与服务业占比升至首位相同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省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加快江苏供给侧改革的策略选择
培植要素新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缓解潜在增速放缓压力。一是培育资源配置效应,着力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提高劳动、土地等要素市场化程度,特别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破除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分立的新二元经济结构,消除要素市场价格机制扭曲而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二是培育技术进步效应,着力提升资本回报率。注重技术进步对资本回报率的拉动作用,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三是培育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着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允许企业把员工培训经费纳入税前列支或享受研发经费投入同等优惠政策。深化工学、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参与技能培训,多渠道扩大职业技术规模。四是培育市场开放效应,同步提升资本回报率和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宽对服务业的准入限制,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的政策门槛,提高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的积极性。
因地制宜扩大有效供给,坚决去除无效供给,促进增长动力转换。一是实施“退下去”战略,淘汰传统产业落后产能。创新调控方式,逐步用经济杠杆来替代行政控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完善银行信贷控制,加强过剩要素治理,推进“去产能”取得实效。二是实施“升上去”战略,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遵循产业特性引导新兴产业成长,致力于抢占新兴产业的研发与品牌营销等产业链高端环节。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产能利用率。对于资源导向型重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区位,应选择那些自然资源丰富、能源产量高的国家或地区。对于市场导向型轻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区位,应首选市场需求大的国家或地区。对于技术导向型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的区位,应选择同类产业发展迅速、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锻造产业新优势,夯实“稳增长”的产业根基。一是以国有企业为重要平台,突出投资和兼并收购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在进退有序中凸显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中的集中度,争取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我省国有资本的80%以上集中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领域。二是实施严格的倒逼机制,淘汰一批对我省生态文明存在重大负面影响的存量企业。对“两高一资”行业提出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形成倒逼机制,尤其是在苏南项目落地的选择上,要以“工艺水平全国最好、污染物排放同比最低”为基本要求。三是突出服务业引导作用,增强产业结构自我调整能力。鼓励金融、商贸服务业率先从政府主导型体制向市场主导型体制转变,逐步增强金融、商贸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筛选能力和影响能力。四是优化政策支持方式,以支持研发环节促进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增量发展。集中资源,瞄准若干具备国内市场支撑的环节,加大人才、金融的扶持力度,在我省形成数个标志性的前瞻性、科技型新兴产业集群。
优化投资结构和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一是压缩低效投资。降低对低效率生产者的扶持,压缩低效生产。利用市场机制去除低效产能、保留高效产能,推动过剩产能占用的资源能释放出来,为高效生产所用。二是扩大生成有效供给的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类投资,鼓励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养老设施等服务业领域投资,加大电信、航空等传统垄断性领域投资。三是创新投资方式。深入推广PPP模式,建立公共服务价格和动态补贴调整机制,保证社会资本和公众共同受益。完善制度、流程和监管,确保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及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