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点上。强烈的发展需求和严峻的客观形势,从根本上要求干部能突破固有的思想束缚和利益格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但是,改革征程绝非坦途,而是充满各种挑战和风险。此时,如果有一种容错机制允许试错,让改革创新者既守住底线也能放开手脚,一门心思干事创业,则是极大的利好。但是,调研发现,当前尚有一些因素制约着试错容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思想认知的滞后
“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思想先进一小步,行动必将前进一大步,这是30多年来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经验。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涉水前行的改革进程中,好吃的肉都基本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更应充分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为敢为善为者营造宽松的环境。
但是,从目前来看,尚面临很大的思想障碍。一方面,在公众眼里,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不能为群众谋利益就不是好干部。尤其是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变化,不少人对干部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和日渐世俗,甚至片面地认为,检验干部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能带来多少真金白银般的眼前实惠。一个干部即使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工作失误或失败了,等待他的则是负面评价。这种片面的思维虽然不占大多数,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并深深地影响着干部的日常行为。2015年底,笔者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47.1%的受访者对干部推动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持有较高期待。可想而知,在这种生态环境下,何以让干部敢于试错?另一方面,在不少干部自身看来,把工作干好是其职责所在,因此,一旦出现失败似乎也是难辞其咎。客观而言,持这种观点的干部并不少见。同样在笔者2015年的问卷调查中,39.3%的基层青年干部就持此观点。这里,无需去讨论这些受访者缘何持此观点,但是,其透露出来的不能容错的信号值得关注。历史上英雄人物、好干部,大多有过失败的惨痛经历。他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最后终于成功,而且也是因为他们曾在失败中煎熬过、鏖战过。
压力型政府体制的制约
干部是政治人。政府管理体制对干部的行为策略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对于当下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来讲,压力型政府管理体制是一个经典的概括,对于分析地方政府及干部的行为逻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个概念最初是荣敬本教授在河南省新密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一级政治组织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和重要任务,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责令基层政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一票否决”式的奖惩,而奖惩结果最后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干部的考核选拔之中。这样一来,地方政府无不高度重视这种评价体系,进而也就很少有心思和精力去考虑诸多具有不确定性的改革创新。因为,对很多基层干部来讲,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本身就忙不过来,更不要说去承受试错而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无法完成考核任务所要承担的责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问责、倒查等的强力推进,不少干部选择了“按部就班”,尽管他们深知这种“在岗不在状态”的行为无异于尸位素餐。
当然,很多干部也都知道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评比是一种无奈,开拓创新、敢作敢为或许能带来一番新气象,但是,通过对向既有体制妥协和大胆敢为勇敢试错的“理性算计”,大多数干部还是选择了前者。而一旦选择妥协,也就意味着试错的勇气和信心的逐渐泯灭。从现代政府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管理体制是政府体制内的行动者无以逃避的活动边界。在这个边界内,任何人的行为都要受其影响和规制。这说明,作为一种体制力量,压力型政府体制从深层次上就预设着试错行动的“难产”。
干部选拔考核机制的直接影响
如果说压力型政府体制是决定干部是否采取试错行为的深层次制约因素,那么干部选拔考核机制则是直接的影响源。对于干部来讲,通过辛勤努力工作,实现岗位和职务的不断提升,既表明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也是检验自己工作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尺。所以,一旦进入干部队列,大多数人都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和需求。然而,领导岗位终究是一种稀缺资源,必须建立一套干部选拔机制,这就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逻辑。
当前,新修订的干部选拔办法对选拔什么样的人、如何选拔人、选拔后怎么管理都作了较为详尽的界定。最主要的依据是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从文本层面讲,这个选拔考核办法确实给那些面对突出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严峻危机敢于挺身而出,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解政策性难题的有为干部铺设了上升提拔的“直通车”。但是,任何文本政策的落地生根都依存于一定的政治生态。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改革创新实践者遭遇“洗碗尴尬”——经常洗碗的人难免偶尔失手将碗打破,洗碗的人本已非常自责,但旁边观望的人也许更加不依不饶。这样一来,洗碗越多,打破碗的概率也就越大,受到谴责、名誉受损的概率也就越大。
干部干事创业也是如此。一些真抓实干的干部难免会有些失误,甚至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得罪一部分人。而一旦陷入这种局面,就可能在选拔时面临票数不高、打入“冷宫”的危险。根据现行的干部选拔机制,这类干部极有可能无法通过民主推荐、考察等环节,继续升迁无望。即使最后组织能证明其“清白”,也往往错失了机会。这种情况的不断累积,结果会使“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越来越多,任劳任怨的“洗碗者”越来越少。
改革创新本身的复杂性
从宏观的角度看,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从微观角度看,改革是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发展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回顾改革的实践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创新都会给国家、地区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对于当下中国来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不断探索的路上。但是,当前推进改革的敏感度、复杂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尤其是很多改革已经越过了最初的“帕累托改进阶段”。在这种复杂情势下,有些改革确实面临一经作出便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甚至出现颠覆性错误的风险。尤其是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全面开放,各种思潮、各种观点甚至各种奇谈怪论粉墨登场,众说纷纭、泥沙俱下,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形势,很多干部确实有发自内心的畏惧,不敢试错、害怕试错,担心“一试错成千古恨”。
总而言之,当前制约试错容错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因素确实不少。它们成为改革创新征程上的“拦路虎”和“新路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已有不少地方正在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增添“底气”,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这些探索,于国于民均应点赞。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