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在悄然变化”、“规模庞大的中国经济正经历重大转型”……在国际观察家眼中,如今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引擎迭代、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伴随中国政府加速落实各项改革创新措施,尤其是今年两会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中国新经济已渐入佳境,悄然崛起成为对冲下行压力、护盘兜底的新兴力量,点亮了中国经济发展信心。
中国的“新经济”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它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被视为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其最成功的实践是在美国和德国。上世纪90年代,美国正是得益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经济增速一度达到了4%,失业率也从6%下降到了4%,通胀率则降低到1.9%,一举走出了15年的低速增长通道。德国经济能够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受到的创伤最小,同样得益于新经济对传统制造业的革新和升级,德国工业4.0也是在此中孕育而生的。
如今,“新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正被赋予新的意义。
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新经济”。总理所说的“新经济”,与以上狭义的“新经济”有所不同,具有更广义的内涵。具体就是指通过新的模式解放老的、旧的生产力,并在这过程中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保质保量稳定运行。
在李克强总理眼里,“新经济”具有更丰富的含义。他在3月1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新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泛、内涵很丰富,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和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一产当中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即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新经济”可以看作经济运行中的多方面创新。它包含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方面创新,一方面是以转型升级激活传统产业生命力,另一方面是以创业创新激发新兴产业爆发力。但凡符合未来趋势和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经济新形态,都可视之为“新经济”的表现。因此,“新经济”可看作是中国经济内在转型升级的外化表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体现。
简言之,“新经济”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是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经济:中国“弯道超车”的新动能
其实,“新经济”这一概念早就引入中国,并出现在高层领导人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指出,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
李克强总理也多次谈到“新经济”: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时指出,各国要顺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大趋势,推动以绿色能源环保、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发展;在今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和两会期间,更是有十余次提及新经济。
领导人为何如此重视、强调新经济?
从李克强总理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似可找到答案: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正如总理曾经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正面临转型的阵痛期,再让传统动能继续保持过去那样的高增长,不符合经济规律。“但只要我们坚韧地走过来,让‘新经济’形成新的‘S型曲线’,就会带动起中国经济新的动能。”
强调发展新经济,体现了高层领导人对我国经济问题的准确判断和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加快发展新经济,已被国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我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思路和发展路径,并构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大框架的必要组成部分。
发展新经济可以形成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中国保持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火车头”地位提供新动力。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传统动能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直线”上升。当旧动能增长乏力的时候,新的动能异军突起,这样的新动能就能支撑起新的发展。新经济正是符合中国未来资源禀赋结构的经济业态。通过大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同步建立健全新制度、新体制、新机制,将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同时,新经济发展还会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使传统经济焕发出新动力。
发展新经济,将为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甚至“弯道超车”提供历史机遇。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期没有赶上那班早车,但我们却抓住了本次“新经济”的快车。实施加快发展新经济国家战略,将巩固和扩大我国互联网经济方面的优势,并培育和形成其他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分享经济、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等新经济的优势,这就为中国“弯道超车”、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不断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新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图景最耀眼的亮色
新理念、新思路,正在孕育新变化、开启新气象。
新经济遍布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网络购物到百度外卖、美团等O2O服务,从顺风车、拼饭到“沙发客”等分享经济,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电、3D打印,从互联网金融到绿色产业……新经济刷新了衣食住行的美好体验,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并与科技创新、便捷生活、节能环保等概念紧密相联。
新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图景最耀眼的亮色。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了它的蓬勃发展态势:今年1-2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0%和7.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6和1.7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8%,增速比全部投资快8.6个百分点;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7.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5.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5.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5.9%,智能电视增长28.5%,智能手机增长18.6%,工业机器人增长17.7%,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21.8%。
“互联网+”等新经济成为强力引擎,助推中国经济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50亿元,增速超过160%,预计2017年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元,未来3年增长率或达94%。而根据财新智库莫尼塔和BBD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新经济指数显示,今年2月,中国的新经济占整个经济比重为31.8%,相较上个月上升4.8个百分点,增长源主要来自资本和科技的投入。
新经济正让中国经济结构脱胎换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通过优胜劣汰、升级迭代、吐故纳新,中国经济正呈现出一派积极进取的新气象,在激发增长、创造就业、带动创新、助推环保等诸多方面展现巨大能量。中国新经济的勃兴态势,展现了巨大的后劲潜力,值得世界期许。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