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莫将手段作目的

发布时间:2016-06-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本刊评论员 李佳婧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是牵引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寄予了极高期待。在实践中,各级政府深入推进职能转变,砍掉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完善“三个清单”,精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让广大企业和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市场的力量。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行政干预下的宏观调控措施正不断增多,由此引发了不少争论,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新一轮的“计划经济”,意味着经济运行中的计划性在增强,市场地位有所削弱。再联想到去年股市震荡时国家队的进场干预,联想到e租宝、中晋系事件后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专项整治,有人发出质疑,为什么在关键时候总是看不见“市场”的身影,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否还作数?

没错,表面上看,政府在这些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再进一步,会发现这种角色的存在恰恰是为了把“舞台”交给市场。比如供给侧改革,由于以往过多地依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造成了要素配置的扭曲,导致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改革就是要给这些企业“断奶”,使各类要素能够便利地进出市场,自由地创造价值。目的是好的,那么问题来了,靠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单靠企业行吗?要明白,资源要素的错配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不是一两家企业、一两个行业的事情,而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积累程度深的结构性问题,简单地把矛盾推给市场去解决,既不负责任,也于事无补。解铃还需系铃人,资源错配的根源在于政府,解决自然也离不开政府。

问题清楚了,人们产生质疑的根源在于,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通常,目的是指人们想问题、做事情要得到的结果,手段则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作用于外界对象的一切中介之总和。在改革过程中,明确、坚守目标的意义重大,选择适当、有效的手段也十分必要。

目前,改革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并得到上上下下的广泛认同,在这个确定的大前提下,行政干预作为其中的一种手段,本无可非议。况且,三中全会既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无论供给侧改革还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整治,政府都不能缺位。但必须清醒的是行政干预已今非昔比,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更加遵循经济规律,避免资源错配的重演,另一方面要自我革命,把不该管的事情交出去,真正打造一个好的经济环境。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