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无疑已进入媒介化社会。今天的人们,无疑已置身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深刻重塑着崭新的生活逻辑、生活图景。身处新媒体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的执政环境、宝贵的执政资源和重要的执政手段。善待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善管新媒体,是当今领导干部的必备素养、看家本领。
学会运用新媒体也是责任担当
美国国防大学开设的《军人与媒体》课程有一段开场白——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媒体,都要学会利用媒体。推而广之,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新媒体,都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这项报告同时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事实上,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媒体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已经全面而深度地融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主动走进网络,走进新媒体,善于在网络空间尤其是新媒体平台上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困。领导干部会不会运用新媒体,是个能力问题;而是不是愿意运用新媒体,则是个态度问题。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天使,用不好是魔鬼。但无论天使和魔鬼,我们都必须积极面对。况且,越是众声喧哗的时代,越是众说纷纭的时候,越需要权威声音厘清是非、解疑释惑。只要有传闻、谣言和谬误等非理性言论存在,官方的声音就不能落后,更不能缺席。面对新媒体舆论场的鱼龙混杂,面对别有用心者的蓄意煽动,作为领导干部,绝不能搞爱惜羽毛的那一套,绝不能搞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而应当旗帜鲜明地亮出身份、亮出立场,理直气壮地揭示真相、捍卫真理,及时有效地引导舆论、回应关切。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领导干部在强化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完全有理由、有底气确立新媒体传播的自觉自信,这也是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
把握工作指向才能用有所成
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关键不在新媒体本身,而在于用它干什么。只有正确把握运用新媒体的工作指向,才能用得其所、用其所长、用有所成。
运用新媒体了解舆情民意。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网上群众路线”的时代课题。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大网民的权利表达方式日益丰富,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内涵也随之大大拓展,走群众路线的途径逐渐由现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新媒体舆论场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哪些是客观反映群众呼声的真民意?哪些是被少数人操控的伪民意?哪些又是被网络水军制造出来的假民意?固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仔细甄别,但这并不能否定新媒体已经成为社情民意风向标的事实。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群众正以网上热点事件为载体,主动借助新媒体介入公共话题,表达自身诉求,形成了强大声势。领导干部对此必须勇于面对、积极应对,不仅及时而且善于从新媒体舆情中了解民心所向,掌握民意所归,进一步增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运用新媒体回应舆情关切。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每一个新媒体终端的拥有者都是一个信息传播主体,而每一个信息传播主体又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关切、表达欲望和情感诉求。正因为如此,新媒体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一个在传统媒体时代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一经新媒体传播,就可能升级为舆情热点,甚至可能演化为舆情风暴。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规律,在了解舆情民意的基础上及时回应舆情关切,努力壮大主流舆论,消解负面舆情,净化舆论生态,汇聚网络空间强大正能量。如何回应舆情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这“六个及时”,为我们提供了回应舆情关切的重要指导。
运用新媒体化解舆情危机。处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端的草根分享式传播和病毒式传播,常常可以在瞬间引爆舆论场和朋友圈,在官方的正式和权威说法出来之前,各种传言和流言可能就已经跑完全程,完成了对芸芸众生空白大脑的占领和定义,这无疑对政府的信息管理和舆情应对带来极大挑战,使得政府面临舆情危机风险增加。但实践又反复证明,舆情危机应对不力,固然会让政府形象雪上加霜;舆情危机应对得当,则可能会转“危”为“机”,即可以将危机应对转化为重塑政府形象的机遇。新媒体具有的传播特点就使之成为政府化解舆情危机的重要途径。在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舆情危机应对中,政府公务微博针对网友爆出的领导干部在新闻发布会打瞌睡的照片,随即发布信息,澄清打瞌睡的男子并非政府领导干部,而是一家央媒天津分社的记者,且这位记者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发回报道,由于过度劳累才在发布会上打盹。由于政府回应及时、事实有力,这一舆情热点迅速消失。
努力成为全能型、专家型、复合型领导干部
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负有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还要直接从事新闻舆论工作,因而也是广义上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应不断强化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体的能力素养,努力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全媒型、专家型、复合型领导干部。
虚心学习,做到对新媒体真知真懂。新媒体技术代表了当今人类传播交流的最高技术水平,其显著的前沿性、复杂性、流变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运用新媒体绝不能单凭一股子勇气和热情,只有沉下心来虚心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再忙,都必须拿出专门时间精力学习新媒体知识,既要掌握新媒体传播的一般特点规律,又要掌握运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对信息的基本技能。领导干部只有自己搞得懂、玩得转新媒体,才能跟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步伐,真正融入媒体新业态新格局组成的全新行政情景、执政环境。
投身实践,做到对新媒体善管会用。运用新媒体,总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加快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实践中摔打锤炼。当前,新媒体上信息热点频出、舆情波澜起伏,这种“新常态”正好为领导干部提供了新媒体运用的实践平台。只要以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应付的姿态投身进去,就能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完善运用新媒体的技能技巧。现在广受群众欢迎的政务微博,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直面群众信息公开和便利办事需求,大胆尝试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的生动例证。如果把新媒体世界比作一片相对陌生的海洋,领导干部只有大胆下到海里去,才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逐步达到自信从容、游刃有余的状态。
干群互动,提升公众新媒体素养。网络信息时代,党政机关不可能在行政服务过程中唱独角戏,党员干部具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素质后,还需得到群众的呼应配合,才能在舆论场和实际工作中形成官民、干群良性互动格局。因此,帮助群众提升新媒体意识和媒介素养,既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新媒体运用效率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说,领导干部要在本单位内部开风气之先,带头用媒触网,形成示范效应和浓厚氛围;要深入基层宣讲,帮助普通群众养成通过政务微博、网上政务大厅等新媒体平台咨询、问政、办事的习惯和能力;要积极言传身教,帮助群众增强对网上信息的鉴别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免疫力。只有善于提升群众的新媒体素养,才能为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夯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