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领导干部新媒体素养的特殊要求

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6-08-0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本刊记者苏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新媒体的作用日甚一日。在此情势下,领导干部的新媒体素养越来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记者就此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进行了专访。

领导干部应当有更高的新媒体素养

   者:近几年,新媒体素养成为一个热词。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素养和通常所说的媒体素养有什么区别?

丁柏铨:应当说,新媒体素养是整个媒体素养中的一部分。媒体素养是指特定的人在接触和使用媒体方面所具有的素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媒体素养是通常所说的媒体素养的延伸、发展。新媒体素养和通常所说的媒体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因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新媒体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加网络,进行移动互联,因而可以做成靠传统媒体做不成的许多事情。例如,新媒体的使用者可以使自己的声音发得很响、传得很远,广受关注;可以随时随地披露关于自己所见所闻的信息,从而为形成舆论提供事实材料和话语素材;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参与形成舆论,甚至成为舆论的始发点和中心点;可以用昵称或其他名目出现于人们面前,披露信息和发表意见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总之,新媒体的使用者享有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大的话语权。

发声意味着责任。新媒体素养,要求新媒体使用者在尽享新媒体带来的各项便利的同时,对自己利用新媒体所言负起责任来,并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

   者:和媒体人、普通社会公众相比,领导干部的新媒体素养有哪些特殊之处?

丁柏铨:领导干部也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媒体人和普通社会公众具有的新媒体素养,领导干部也应当具备。但是与媒体人和普通社会公众相比,领导干部的新媒体素养有一些特殊的或者说更高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四点。

一是能听得进网上的各种意见。在新媒体所形成的虚拟空间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讽刺挖苦的话,嘲弄讥笑的话,看得让人面红耳赤的话,可谓应有尽有。领导干部新媒体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能够容得下以上各类话语,而不是一听即怒。二是择善而从、汇集民智。特别是要能发现网上各种意见的价值之所在。领导干部要能从新媒体平台上听取人民群众真实的心声,把民声和民智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三是准确地研判舆情。这就要求他们能够理性地对网上的信息和声音、对其中的舆情,做出科学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四是自觉地接受网上舆论监督。网上舆论监督,是广泛的人民民主的体现。公众通过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是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我始终认为,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特殊方式,与正面宣传是殊途同归。领导干部如果不能自觉接受网上舆论监督,那他就一定不善于网络舆论引导。

官员V”不是多了,而是太少

   者:当前,有一些官员在网上开微博并成为V,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上百万的粉丝。然而,这些官员也常常遭到非议,被认为是出风头异类。对此,您怎么看?

丁柏铨:一些官员在网上开微博,并成为V”,这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对他们的这样一种做法加以非议,是没有道理的。官员成为V”,与出风头异类无缘。能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上百万的粉丝并用自己的正确意见去影响公众有什么不好?大家都知道意见领袖的重要。

我倒是认为,我们的官员不仅应该担当起引领意见的重任,而且本身应该成为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把在新媒体空间中的话语权、话语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打铁先得自身硬。成为V”的官员,本身应该是清白的,是具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他们的话语才有底气,才有说服力,才能服众。我们官员中的V”,不是多了,而是太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舆论的引导。因此,我们应该为官员V”鼓与呼。

   者:现实中,大多数领导干部习惯于潜水,只看不说或者多看少说,甚至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也有报道说,官员级别越高,在自媒体说话越少。在您看来,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

丁柏铨:大多数领导干部习惯于潜水,应该属于正常现象。无论怎么说,这比远离网络、躲着网络要好。在新媒体形成的空间中,官员级别越高,说话越是谨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我们的领导干部也不能全然只听不说。

是什么原因造成官职越高、在新媒体形成的空间中说话越少的现象?这可能与官员存在的某些顾虑有关。新媒体传播力极强,官员个人的意见会被迅速传播,会被认为是官方意见而过度解读,从而出乎意外地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当然不是官员希望看到的。另外,客观上我们还缺乏官员参与公共空间同普通公众进行民主讨论的气氛。

要有有容乃大的气度和风度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在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观点鱼龙混杂的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通过网络了解群众所思所愿,面临哪些障碍?

丁柏铨:这可分自设的障碍和他设的障碍两个方面。自设的障碍是,对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敬畏,不把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当回事;对网上的意见整体评价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他设的障碍是,网上的戾气太重。正如人民网评论所说:“‘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趋于自我边缘化,而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

怎样才能克服这两个方面的障碍?一个重要方面是官员增强群众路线意识,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依法加强对网络的治理。

   者:有些领导干部触网后,在发声中不时被骂,成为网民情绪宣泄的对象。对此,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应对?

丁柏铨: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怨气,比如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求好环境难、求食品安全难等等,网络则是他们的重要宣泄渠道。自古至今的治国之道都说明,保证公众情绪宣泄渠道的畅通十分重要。有些领导干部触网后,在发声中不时被骂,成为一些网民情绪宣泄的对象,这并不奇怪。其实,在许多情况下,骂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对号入座地针对特定官员的。谨记并且践行有容乃大的名言,是最好的应对。领导干部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和风度。

网络舆情处置须时、度、效相统一

记   者:网络舆情处置,是领导干部新媒体素养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关键是要把握好时、度、效。对此,您如何理解?

丁柏铨:时、度、效中,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它既是归宿,也应是起点。舆论引导,要以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为出发点去考虑全部问题。不能全无效果意识,满足于传播过了、引导过了。引导了然而没有产生预期的、良好的实际效果,与未作引导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强烈的舆论引导效果意识,有探索取得良好舆论引导效果的强烈意念,这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

时、度、效,分开来进行理解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停留于此,而应该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对于的把握,必须和对的追求相一致、相统一。对如何把握,会直接影响。而在不同的时间点和时间段中,对加以把握,其内涵和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既要综合起来着力,又要让时、度、效分别达到最佳状态。为此,就需要准确地认识、精准地把握、不懈地追求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