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的三大要素

发布时间:2016-10-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正康    
 
     自然环境是特色之本,历史文化是特色之魂,时代先声是特色之新。只有抓好这三个要素,才能塑造出具有文化自信的城市特色空间。

2014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不要再搞奇奇怪怪建筑,并批评了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趋同的现象,指出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城市精神,避免贪大求洋,对外需要树立形象,对内需要凝聚人心。20162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八字方针,并且明确要求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可见,加强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城市特色,就是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特征与精神风格,强调的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内在与外在的不同之处。城市特色往往因为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人文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因为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城市特色空间,则是能够集中反映城市地方特色的空间与载体,也是观察和理解一个城市的最佳窗口。在城市特色空间中,我们能够体验城市特色、感知城市精神、理解地方文化。因此,城市特色空间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地方特色文化、表现时代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

从城市特色空间的基本属性看,需要具有公共性、特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属性特征。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城市特色空间才能发挥传承历史记忆、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域文化、凝聚市民精神等重要作用。另外,城市特色空间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延续城市文脉、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特色空间的分类方面,可分为自然景观特色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前者是指与城市各项活动紧密相关,主要由自然要素构成的城市特色空间。主要指城市内部以及邻近地区的自然山体、地形地貌、河湖水系与山地植被等。如纽约的哈德逊河、南京的紫金山、杭州的西湖都是典型的自然景观特色空间。人文特色空间则是主要通过人为的行为与活动构成的城市特色,包括反映城市环境特征的建筑物以及特定空间区域等。如华盛顿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的圣马可广场等。

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塑造,不能忘记城市长期以来积淀与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在泛西化与同质化的威胁前,更要保持对中国城市传统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在传承发扬城市传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汲取西方城市空间塑造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在中西对话中弘扬地方特色,努力塑造和构建尊重自然、符合规律的城市特色空间体系和系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时代三个核心要素,为城市打造靓丽名片,留住城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记忆。而对于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而言,更需要牢牢把握这三个核心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城市特色的源泉,自然环境是特色之本,历史文化是特色之魂,时代先声是特色之新。只有抓好这三个要素,才能塑造出具有文化自信的城市特色空间。

立足地域特征,构建与自然融合的基质环境。城市的自然生态学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有些自然要素甚至具有决定性影响。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必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把与自然融合放在压倒性位置。一是切实保护和提升山水资源本身的自然生态质量。确保山林植被覆盖率高,植物景观丰富多彩,水体的水质清澈、干净无污染,充分发挥山水资源的生态功效。二是将城市的自然生态脉络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发展格局之中。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的发展基质,许多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也构成了城市特色的基础。以江苏省的城市为例,南京的江淮如带、钟阜巍峨,扬州的四水通江淮、一河绕广陵,镇江的三山鼎力俯江城,江河交汇揽西津,可以看出城市的山水格局构成了特色空间的基础。因此,在城市空间格局的整体塑造中要通过大斑块、大廊道的构建来保护并强化整体生态格局。三是巧妙借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彰显大自然的魅力。如希腊圣托里尼岛面海依山而建的白、蓝色建筑群甚至成为整个希腊的象征。居民房子的白色和教堂屋顶的蓝色都是为了降低夏日的高温,同时方正的平顶则是为了抵抗一年四季的狂风。这种尊重自然的处理方式,实现了建设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又如重庆江边的洪崖洞同样也是依据滨江地形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展开的,这种自然地势的利用方式很好地将自然环境转化为建筑和空间的特色。

传承民族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文脉是城市形象的内在本质,也是城市发展史可解读的文本。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需要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其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依据延续性原则,来传承城市的文脉。一方面,要凸显地域特色。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需要与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保持相对的统一性,并通过地域元素的延伸来实现突出城市地域特色的目的。如巴黎强烈而突出的城市轴线将其古老与现代串联,凸显出对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历史的敬意。由卢浮宫起始的轴线,经过协和广场、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一直延伸至拉德芳斯新区。这条轴线是巴黎最重要的风貌展示区。同时,拉德芳斯商务区选择在这条轴线的末端建立,则是对这座城市历史特色与格局的延续。另一方面,要凝聚文化内核。凝聚文化内涵的城市特色空间是城市文化灵魂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也正因为文化的渗入,使得特色空间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苏州的东方之门,提取苏州特色园林中的月亮门和花瓶门,整体造型呈两座连体的拱门形,用现代的手法融入苏州园林的地域元素,诠释了苏州的城市个性与文化内核。

体现时代特点,及时反映发展先声。城市空间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因而,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不仅需要延续城市历史记忆,同时也需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一是塑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城市特色空间。在创意经济、文化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的背景下,面对面愉悦地交往、人性化尺度的空间环境成为重要的空间需求。所以,在塑造城市特色空间时,与传统功能主义导向不同,其出发点应从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转向人文关怀的导向,并强调从用力过猛的宏伟蓝图绘制向和风细雨的细微织补转变。二是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与设计方法来塑造城市特色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化以及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广泛运用,为城市特色空间塑造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如在设计方法方面,更多来自于城市研究的数理模型、统计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以空间句法为例,英国就大量将空间句法模型应用于多个英格兰的城市更新的设计实践中。又如在居民行为信息等特征搜集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居民的各种行为特征包括,每日上下班出行轨迹、消费行为、文化生活行为等,都能够为特色空间的塑造提供更为广泛和海量的数据基础。在信息技术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入到城市空间建设中。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字化设施、先进便捷的数字化公共交通体系等都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特点。

(作者系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