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6-12-09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李佳婧 何 乐    
 

人物小传:佘义和,曾任江苏省人防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省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地税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会委员。

改革,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关键要务。领导干部应该如何理解当前的改革举措、改革任务?怎样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近日,记者就此对佘义和进行了专访。

领导干部做决策做事情,一定要出于公心

【记  者】 前段时间热播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影响。片中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让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您在领导工作岗位多年,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佘义和】 多深刻的认识谈不上,只能算一点粗浅的理解。干部出问题,首先要找主观原因。全国各层级的领导干部这么多,违纪违法的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动辄归咎于体制,而是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一旦没有了理想信念,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很容易滑出界限。当然,目前我们在干部的任用和考核上,也有些不完善的地方。在考核中,往往倾向于谁能干提拔谁,忽略了老百姓的口碑。有什么样的考核“指挥棒”,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比如一些干部过分地追求政绩,追求职务的提升,虚张声势,投其所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样的官,街道主任、县长还是厅长,手上都有一点权力,怎么用好这个权力很重要。做决策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如果把这个权力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就很容易出问题。要时时刻刻有被监督的感觉,时时刻刻对党章党规心存敬畏,才能约束自己,也约束权力。

【记  者】 以您的经验,如何判断一个领导干部做事是否出于公心?

【佘义和】 在怎么用人的问题上,最能体现这一点。一个领导干部是凭自己的好恶去选人用人,还是根据他的能力口碑来作出判断,至关重要。用好一个干部,能激励一大批人,用错一个干部,则会挫伤一大批人的积极性。《永远在路上》这部片子里就有干部坦言,“自己干出了成绩没有被提拔,碌碌无为和上面关系好的人却一路绿灯”,这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觉得应该换条路子“努力努力”。群众的眼睛是亮的,你认为他行,大家认为他不行,事实上他也确实不行的时候,就会给下面树立一个错误的标杆。

【记  者】 能不能结合您以往的工作谈谈“决策要出于公心”的问题?

【佘义和】 我在发改委工作过一段时间,也经手了一些大项目,在分配资源、资金的时候尤其需要考虑公共价值,带着为了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公心”。为什么国家发改委的能源项目和电力项目带出来那么多“大老虎”,很简单,有人把资源、资金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比如,省里要上一个投入几个亿的电厂项目,两个市都想要,给谁不给谁,这就涉及决策的智慧、能力和水平。不能因为他来跑、来送就给他,而要真正去评估,谁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快,对电力的需求更多。应该把权力当成造福老百姓、造福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送人情、攒人脉、鼓腰包的工具。

不能不改革,也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

【记  者】 李克强总理上任以后多次谈到要破除“部门利益”。您有丰富的机关和地方工作经验,而且在多个经济核心部门有过任职,您认为,改革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应该怎么破?

【佘义和】 部门利益,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我们现在的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都有部门利益的痕迹在,很简单,制定政策的人当然会竭力维护他的利益。这也是行政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矛盾,不可能通过一个规定,或一部法律来解决。

首先,要打破官本位的思想。“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的部门和领导干部长期以来习惯了用权力制约别人,用权力换取利益,这是部门利益的根源。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管理”到“服务”,实现这个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决策者要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和市一级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有冲突。比如,从中央来讲,需要一个全盘的把控,就地方而言,更倾向于增加税收,加快发展。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各个层级的决策者通力合作,中央要兼顾到地方的诉求;省一级政府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要结合本地实际,把中央的方向转化为本省的政策;就基层而言,则要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老百姓收入,生态环保和民生问题。最后,从操作层面来讲,各个部门一定要有全局观念,看齐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今天你在物价部门,我在财政部门,我如果可以尝试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不会出现部门之间相互牵绊的局面出现。当然,最终还是要跳出部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站在发展的立场来进行决策。

【记  者】 最近几年,有些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敷衍了事。您怎么看待这种庸官懒政现象?

【佘义和】 作为领导干部而言,无论在哪个层面,都必须面对两个客观事实。一是作为决策者,你必须面对决策的后果。要么不做,做了就有可能错。这几年,也确实有部分干部因为改革失误受到一定的处分。二是随着监督机制的逐步完善,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盯着你的人越来越多了,只要有一点错,就会有人指出来。面对这种形势的变化,就有的干部产生了“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尸位素餐,碌碌无为。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没有完美的人,同样也没有完美的领导干部。只有把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和容错机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鼓励干部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当然,不改革不行,但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同样不可取。有的人为了造成轰动效应而改革,为了个人政绩做铺垫而改革,这些出发点都是错误的。真正的改革只能是基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的一种思维和工作模式的创新,而不是其它。

【记  者】 宿迁经常被冠以“改革之城”的称号,20年前,您作为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的一员走进宿迁,并参与了宿迁从县到市的最初建设过程。您怎么理解宿迁身上的“改革基因”?

【佘义和】 1996年,省委报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宿迁市和泰州市,我被组织选派参加筹建。过去之后才发现,意想不到的困难非常多,干部没有地方住,没有办公楼,没有蓝图,关键是没有钱,财政底子非常薄,当时宿迁的人均GDP仅仅是苏州的十分之一。宿迁穷是有历史原因的,为什么叫宿迁,睡一宿醒来就得搬迁,这里是黄河的故道,黄河冲击改道比较频繁,所以一直以来交通都不便。

穷则思变,苏南发展的那么好,苏北要想赶超必须有所创新。宿迁能在一些方面大胆探索,是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只有凭借改革,才有可能有所突破。从县到市,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条条框框相对而言少一点,所以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空间相对较大一些。

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未来改革的趋势

【记  者】 下放审批权是新一届政府力推的一项改革,您曾经在工商局工作过多年,是不是对这项改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佘义和】 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后讲得最多的就是简政放权,工商条口应该感触很深。我常说,工商工作和公安工作有一定的相似性。从一个人出生报户口开始,直到死亡后注销户口,以及这个人在一生中的各类社会活动和变化的记录,都在公安部门的管理之下。而从企业的登记,注册,企业名称、字号的核定,企业的运作、经营,一直到企业申请注销,都由工商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和服务。而且,企业、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以后,也要找工商部门投诉、解决问题。

以前,老百姓和企业对工商最大的诟病在于办事效率低,有时候为了拿一个营业执照,跑几趟都搞不定。比如,投资者来工商注册办一个电机厂,工商需要质监局提供生产特种设备的资质证明,质监局又需要你证明有足够的专业人员,投资者不得不再去其它地方跑。一个个的前置条件,一环套一环,看上去哪个单位都不错,但事实上极大地影响了办事效率。

改革的目的就是去掉这些环环相套的前置条件,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彻底减轻企业的负担。比如在以前,工商每年都要对企业进行年检,工作量大,耗时耗力,改革以后不再年检,而是让企业每年在年底进行公示,告诉公众你生产了多少产品,赚了多少钱,一旦有夸大、缩小或隐瞒,都会加大惩处力度,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

【记  者】 李克强总理今年在一次会议上曾经痛斥,让老百姓证明“你妈是你妈”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您认为如何才能破除老百姓办事、企业办事过程中的这些障碍?

【佘义和】 这和刚刚讲到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是类似的问题,捋顺这种关系,关键在于实现部门之间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等,各个系统会产生非常庞大的信息和数据,要逐步地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并将其纳入一个大的征信系统,才能解决“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荒唐问题。比如,“我的南京”这个APP已经做了一定的尝试,把个人的社保、税务、交管、出行等等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些功能整合在了一起。这是个很好的探索,今后这种功能和部门之间的联结将会越来越多,范围会越来越广。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