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
此前有报道称,经过首批试点,江苏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初步形成“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架构,企业和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经省政府同意,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2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今年将集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尽快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这启示我们,“披荆斩棘”推进简政放权特别需要以立促破。
有句话叫“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旧制度不破坏,新制度难建立,“破”很重要。但也要看到,破不等于立,旧被破除后新未必会自然而然立起来。“破”与“立”从来都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立”决定着“破”是否真有成效。比如,“日心说”确立,“地心说”才真正破掉,这又叫“不立不破”。
简政放权已不再是简单地削减审批事项,而要考虑到系统性和协调性创新;已不再是严控新设审批,而是要建立简单明确、易行高效、科学合理的审批制度和监管方法。只有更加注重以立促破,才能走出“决而不行、行而不破,稳妥有余,积极不足”困局,真正实现“把当放的放到位,把当管的管到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以立促破推进简政放权,就得敢为天下先。“立”是制度创新,万万不可没有“顶层设计”而坐等“顶层设计”,有了“顶层设计”又坐等现成经验。要清楚地看到,调整经济结构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度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把活力还给市场,充分释放聚力创新能量。创新资源是“长着脚的”,哪里制度环境更优,更多创新资源就会涌向哪里。用好“先行先试”这个最大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同时,要多请企业“出题目”。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对问题所在最清楚,根据企业所出“题目”深化改革,才能改在实处,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2013年至今,李克强总理已连续5年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这彰显了“坚持改革不动摇”决心,也反映出“现在取消的已不再是之前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审批事项,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只有“啃下硬骨头”,深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才能充分释放。
“硬骨头”硬在哪里?主要就在有些地方和部门不愿意自家利益被割舍。勇于以立促破推进简政放权,尤其需要拿出“刀刃向内”精神。各级官员要自觉清除权本位观念,自觉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用放权让利的“失”和“痛”,换得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得”和“爽”。鉴于“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难”,有关部门还应用好督查问责手段,在“强拆”既得利益藩篱中释放制度创新能量。
(作者系南京日报资深评论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