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会海”背后的真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24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盛小伟    

抓一抓,好一阵;松一松,又反弹。禁,不能禁;治,治不好。用“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痼疾与顽症,来比喻“文山会海”面临的治理困境,可能一点也不为过。

囿于行政能力与治理水平,习惯于驾轻就熟的治理路径依赖,面对上级的要求、会议、文件等,最简单、直接的治理选择当然是“依葫芦画瓢”——“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个中虽不排除离开了“会”和“文”,局促于无抓手所至的无所适从,但仅将导致“文山会海”的“板子”打在基层政府及部门的身上,既冤枉,也不公正,更无益于“病灶”的根治。

“文山会海”背后的真问题,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适应、不匹配。要化解“文山会海”的治理困境,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在完善和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下,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治理能力。但这毕竟是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仍离不开对“文山会海”有个结构性的分类治理。

会议少不了,文件减不了,在形成“文山会海”的背后有两大“推手”。

一是中国式行政管理的机构设置,从中央层面,到省、市、县、乡,呈金字塔形,“塔尖”开个会、发个文,从“塔身”传导到“塔基”,都是用“会”和“文”给“联”起来的,一个部门一个会、一个文,一个条线一个会、一个文,大家都认为自己只有一个会、一个文,不算多,不能减,但累计起来呢?给外界的观感呢?

二是各种检查、考核、评比、验收等等,更追求会议和文件的“高大上”;最好是常委会讨论过、党委与政府联合行文、出席专题会议的领导级别越高越显得重视……而查会议、看记录是常态,类似“制度化”的安排与要求,占据了会议与文件的大部分,从年初与年尾的会议、文件的占比可见一斑。如何处置,显然不是基层说了算的。

事实上,光靠开会、发文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为何还热衷呢?开会,看得见,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发文,摸得着,有效有力的“留痕”佐证。一旦某项工作出了差池,会开了,文发了,就算尽职落实了,最不济“文山会海”也能给个有落实的“名分”,关键时刻还能作为问责追究的“挡箭牌”。这是“文山会海”的衍生之意。至于效果,好则善,坏也无忧,有过程就行,个中涉及的是治理思路中“过程”与“结果”之权衡。

而考核、创优、评价等,作为影响基层工作取舍的“指挥棒”,指东不会向西,只要有要求或者是暗示,就会千方百计迎合与满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少挥动“指挥棒”,不要把开会、发文列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构成元素,放手让基层政府与部门探索与实际需求相吻合的治理手段,假如不开会、不发文,有矛盾能化解,有问题能解决,小问题、小矛盾能防微杜渐,何尝不是政府治理的高境界呢!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借助于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实施“互联网+政务”,借助技术进步的力量,倒逼观念的转变,习惯的改变,可能是更值得探索的“移山填海”之举。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