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去治愈远矣”,为求天下大治,必须以养民作为施政目标。且只要做到使“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养民之事”,就能保证“三年必效,五年必治,十年必富”。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富民,并从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藏富于民
民富是国富的前提,民富才能国富。儒家旗帜鲜明地提出,应以富民为先,通过民富来实现国富。儒家认为,富民是第一位的,民富自然国富。那些真正能够“王天下”的国家,都是能够使民众富庶的国家。人民在富裕之后,会进一步激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改良农田,发展生产,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成倍的增长,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有,从而就可以达到“上下俱富”。如果百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就无心也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就会导致产量歉收。在百姓普遍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国家也难以富强。基于这一点,他们对那些不关心民疾,丰上俭下,把国富建立在民穷基础之上的君主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孟子曾当面批评梁惠王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样的君主,人民起来推翻他,也是理所应当的。
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治国的目标是富国,并在其代表作《荀子》中专以《富国》为题论之。他主张“上下俱富”,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不富无以养民情……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他反对王公大臣“厚作敛于百姓”,认为如果“田野荒而仓库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就会“以求富而丧其国”。因此,他提出,藏富于民才是强国的根本。
与藏富于民对应的是藏富于国,隋炀帝是藏富于国的代表。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也可见隋朝横征暴敛的程度。隋朝也因不懂藏富于民的道理,国富而民穷,最终走向动乱、灭亡。
轻徭薄赋
我国思想家、政治家不仅提出了富民的思想主张,对于如何实现富民,他们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是重要的富民手段之一。
孟子“仁政”“富民”的途径就是轻徭薄赋。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则不可胜用也。”他认为耕种好土地,减轻赋税,就可使百姓富足。他又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在他看来,征税要轻简,否则百姓不是饿死就是离崩。
和孔、孟同属儒家的荀子也主张轻徭薄赋,实行“裕民”政策,认为“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与此相对应,他的治税主张是:“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值得一提的是,荀子新颖地提出了“上以法取焉”和“王者之法,等赋”,即君王应按照法度征收赋税,规定赋税等级,不能随意滥征多派。
北宋李觏认为赋税的轻重决定百姓的贫富,必须慎重对待。他主张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他提出的一些轻简税负的财政原则,至今仍然很有价值。如“量入以为出”“节用”“地所无及物未生,则不求”“观其丰凶,而后制税敛”“一谷之税,一钱之敛,给公上者,各有定制”等。另外,在赋税征收的数量上,他主张以什一为“正中”税率,并随年成丰歉而有所变化:“丰年从正,亦不多取也,凶荒则损。”
轻徭薄赋可能导致国家收入的减少,我国古代又怎样应对呢?汉代的理财能手桑弘羊,主张聚财富国的途径就不是重税搜刮,而是充分利用山泽盐铁之利,实行官营专卖,并夺回富商大贾侵夺山泽资源的私利,以充实国库。“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这样可以减轻民间负担,达到间接富民的目的。桑弘羊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加强国家干预,发展国营经济。此外,他还用均输、平准的办法取代劳民伤财的征民发役,减轻了百姓负担。后人誉之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崇尚节俭
勤俭是美德也是富民法宝。从分配学的角度来说,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国家占有过多的财富,就意味着人民手中的物质财富相应地减少,这种减少必须控制在人民可以接受的幅度之内。治国者如果不注意节制自己,无限制地聚敛,过多地积累私人财产,把财富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势必伤及人民的利益,危及社会稳定。
墨子认为,使一个国家走向富裕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生产,二是节约费用。在这两者之间,墨子更加重视后者。汉代的汉文帝极力推崇节俭,史载“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汉初盛行黄老思想,与民休息,节俭比较盛行。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个节俭致富的好榜样。当时,正值隋末战乱之后,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难,所以唐太宗没有大兴土木,而是强调节俭,不允许修建新宫殿。他居住的宫殿还是隋朝建造的,许多已经破旧。唐太宗还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虽然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唐太宗反对讲排场和铺张浪费。贞观十二年,他驾幸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讨好皇帝,将城内的楼台馆舍装修一新,让百姓们穿上单衣在寒风中列队欢迎,还准备了一百多只肥羊、数百条大鱼分送给太宗的随从。唐太宗很不满意赵元楷的作风,斥责他的所为是“亡隋之弊俗”,赵元楷羞愧难当,不久便抑郁而死。经过太宗的提倡,唐初节俭盛行,民富国强,很快达到贞观之治。
纵观历史不难看出,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得天下关键在于得民心,即得到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以民为本,就要从民所欲,去民所恶,就要爱民、惠民、富民,关心人民的冷暖安危,为民造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作者:魏青松系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耀明系河北省委党校校刊部编辑)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