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发布时间:2017-07-2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刘晓星    
 

近年来,我省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总体来说取得积极成效,但金融与实体经济仍存在诸多某种程度的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完善我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贷款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及问题:一是住房贷款增速过高,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速放缓,信贷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缩紧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动性。二是中长期住房按揭贷款比例偏高,短期经营贷款比例偏低,不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三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偏高,高不良率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埋下隐患。四是贷款区域结构固化,金融支持苏北地区力度不足。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银行网点设置与资金需求不匹配,苏北银行放贷效率有待提升。苏州、无锡、南京的网点平均放贷量超过2亿元,其中南京更是达到了3.79亿元,相比较而言,苏北城市如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网点平均放贷量均不超过1.5亿元。二是传统金融业发展深度不足。江苏省内证券公司仅有4家,与省内有上市潜力的民营、国有企业数量对比明显不足,不利于实体经济采取多种方式融资,也不利于省内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和投资。三是新兴金融业态发展不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广度不够。相比较于北上广的P2P行业平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江苏目前处于劣势;在众筹行业,江苏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足10家,而优质项目缺乏众筹支持也难以发展。四是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对创业阶段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江苏省民间仅有几家PE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为数更少。五是对民间违规金融机构的识别和监管不力。江苏民间金融业基础良好,但也有大量不法分子虚假经营,开展资金池业务或非法集资。由于缺乏配套融资举措,未上市企业甚至出现自融资等行为迹象。

针对江苏贷款结构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促进金融更好支持江苏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多维度创新,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现阶段应把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着力加大对相关领域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首先要防止金融空转,积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着实考虑到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情况。实施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例如构建特色金融小镇,着重发展资金需求量大的区域金融创新,将金融服务便利融入实体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中,推动金融在服务经济、促进创新的浪潮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进一步完善P2P网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鼓励优秀的网络科技人才和金融专家积极投身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设备供应和软件研发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江苏本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同时,政府在平台建设中应当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定地方行业标准,防止金融监管真空,切实保障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推进信贷服务体系多元化,探索建立股权直投和银行信贷组合机制。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机制,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融资方式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提供短期过桥贷款,加强合作,协同筛选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研究单列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和科技支行的信贷奖励与信贷风险补偿政策。改善知识产权质押和流转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许可收益权证券化。推动融资租赁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提供设备租赁业务。实施差异化战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库和法人责任制制度,推进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多元化。地方政府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可以与银行实现银政联合。开展银行业投贷联动试点,通过投贷联动专业化管理,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通过股权收益抵补信贷风险,探索银行业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的新机制。

构建“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定位交易主体,快速、便捷提供产品或服务,并有效控制风险。鼓励持牌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允许符合规定的科技金融创新企业接入相关支付清算系统。引导、支持相关机构依法开展股权众筹业务,支持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创新业务模式,拓展业务新领域。支持并规范第三方支付、众筹和P2P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以“消费习惯+大数据+互联网”为核心手段,形成金融生态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贷服务和其它金融推介服务,推动“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构建差异化普惠型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提升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加大金融支持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构建我省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物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另外,江苏应大力解决金融发展区域结构不平衡问题,其核心是解决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调问题,关键是加强金融支持的差异化程度,对落后地区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资金投放。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间对接机制,加快股权投资创新。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设置和引入符合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需求的制度安排,推动建立与其它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对接机制。支持小微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扩大中小企业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集合债、私募债发行。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加快推动江苏地方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探索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现代科技投资银行,支持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争取试点成立我省区域性小微证券公司,专门服务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通过加强与众创空间、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合作,为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设立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考核等运作机制,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形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支持并规范移动互联支付、小额贷款等创新性、专业性、社区性金融业态发展。综合运用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此,江苏省一方面应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力度,鼓励新型的资本市场形态的发展,着力构建高效有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应重点引导企业有效利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切实解决企业各类金融需求。

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生态。通过绿色金融再贷款、财政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和担保、对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评级等手段,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发挥征信系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支持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结合地方高校智力资源,依托网络科技发展特色化互联网金融,助推整个绿色金融发展。鼓励省内金融机构率先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出台专门的绿色金融改革方案和绿色信贷行业标准,努力建成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多元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系东南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