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说:“我们党是靠报刊起家的,又是藉报刊发展壮大的。”在党的历史上,有一本党刊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始终,是伟大胜利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周恩来为这本党刊连续撰发了36篇文章,毛泽东赞誉它发挥了一个方面军的作用。这本刊物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刊--《群众》周刊。
一本中央明令学习讨论的刊物
笔杆子、枪杆子,革命就靠这两杆子。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宣传和舆论工具,对党报党刊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历史上,中央曾经专门发文指示,要学习讨论党报党刊,《群众》就是中共中央明令必须学习讨论的刊物之一。
1938年,《中共中央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指出:“在今天的新条件之下,党已建立全国性的党报和杂志,因此必须纠正过去那种观念,使每个同志应当重视党报,读党报,讨论党报上的重要论文。党报正是反映党的一切政策,今后地方党必须根据党报、杂志上重要负责同志的论文当作是党的政策和党的工作方针来研究。在党报上下列几种论文:(一)《新华日报》上的社论;(二)《新华日报》、《解放》、《群众》上中央政治局负责同志的文章,必须在支部及各级委员会上讨论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具有共生性和并进性,在党的历史上,党报党刊经常相提并论,因此,党对党报的指示也是对党刊的指示。
从党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党报党刊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壮大自身力量,开展政治和武装斗争中的作用。早在1921年,中共“一大”即通过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以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等形式,迅速占领思想文化阵地。”1928年6月,中央又发出通告指出:“宣传鼓动工作异常重要,各级党部要特别注意做传单,壁报,时事画,小报,小册子,标语,报告事实消息的小纸片……不断刺激鼓动群众的热情。”1929年,中央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指出:“党的正确的宣传工作,便是最实际的工作,而且有推动党的一切其他实际工作的伟大作用。”1930年,《红旗》刊发《提高我们党报的作用》一文,指出:“扩大党报不仅是我们党的经常工作之一,并且是我们党在目前革命形势中一个重要的革命斗争。这个斗争不仅要反抗帝国主义及一切统治阶级对于我们党报的压迫,并且要反对我们党内之一般忽视党报作用的倾向。”因而,党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创办了《新青年》、《向导》等一大批刊物。但由于党长期处于秘密工作阶段,刊物发行数量和范围受到限制,不能发行全国性党报党刊,宣传工作受到限制。
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日本侵华,在中国共产党的呼吁下,全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因而取得了合法地位,这为创办全国性的党刊创造了条件。1937年,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谈判,重要议程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可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报纸和刊物,《群众》周刊应运而生。12月11日是广州起义的日子,在广州起义十周年纪念日,《群众》周刊宣布成立。
由于之前党长期处于秘密工作阶段,我们党的党报党刊大多秘密发行或只能在根据地、解放区发行,不能在全国公开发行。国共重新合作的新形势下,《群众》周刊可以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胜利。
《群众》周刊在抗战中诞生,为抗战服务。《群众》周刊在出版两周年的社论中阐述道:本刊与《新华日报》以及延安的《解放》,同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本刊的使命就是传播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的坚持抗战到底,巩固国内团结,力求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路线。对于一切有利于民族国家,有益于抗战建国的工作,竭力推动。对于一切阻碍团结抗战的有害言论和行动,则尽量予以批判和揭露。
1936年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所作关于西安事变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抓两件大事:一是办学校,培养干部;二是办报纸,宣传党的主张。党报党刊的宣传,尤其是对国统区的宣传被列入了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明令学习讨论党报、党刊上的文章,既是对《群众》周刊的重视,也是对《群众》周刊工作的肯定。
一本周恩来为其连写36篇文章的刊物
据不完全统计,周恩来在《群众》周刊发表文章达36篇之多。在战火连天的岁月,周恩来仍能笔耕不辍,坚持为《群众》周刊撰文,这是周恩来关心《群众》的一个缩影。其实,从筹办创刊到迁址渝沪港,从宣传方针到采编发行,《群众》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浸透了周恩来的心血;《群众》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周恩来的辛勤培育和直接关怀。
《群众》周刊,一直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创刊之后,周恩来曾对《群众》指示:《群众》的编辑方针,同《新华日报》毫无二致,差别在于《群众》是党刊,是理论性刊物,它要更多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要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广大读者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同时,还要从理论上批判一切不利于抗战以致破坏抗战的反动谬论。
周恩来曾不止一次地对党报党刊的工作人员说:党报党刊的作用,就是要提高作者的政治思想,你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广大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然后,你才能抓住他们的思想“疙瘩”,“有的放矢”地写出文章来。这里的“的”,就是群众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这里的“矢”,就是你们的文章。如果找不到“的”,你们的文章就会成为“无的放矢”的空话。
《群众》的每一步都是在周恩来亲自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在最初创刊的12年间,《群众》周刊的办刊地址屡经变迁。在南京筹办时期,由于南京沦陷,西迁到武汉;后来由于武汉沦陷,继续西迁至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决定将《群众》迁移至上海,最后迁移到香港,继续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直到1949年,革命胜利,完成光荣使命后才停止出版。为了保障《群众》周刊的正常出版发行,周恩来曾多次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如1946年《群众》迁址上海后,对于上海军警非法搜查《群众》杂志社,周恩来在南京向国民政府提出书面抗议,后周恩来由宁飞沪,与国民政府进一步交涉《群众》被禁一事,保障了《群众》的正常出版。
一本起到一个方面军作用的刊物
由于党中央,特别是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指导,在战火连天的岁月,在荆棘丛生的环境里,《群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曾评价党报党刊《新华日报》、《群众》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当时的《群众》是党中央的一面旗帜,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是战斗在最前沿的播种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党中央的一面旗帜。周恩来在同《群众》周刊、《新华日报》的同志研究工作时说:“我们的党刊和党报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作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刊,《群众》旗帜鲜明地宣传、阐释了中共中央的权威声音,可以说,《群众》写满了党的宣言书。中共中央的许多权威声音是通过《群众》在国统区发声的。如1938年《中共中央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1939年《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1942年《中共中央为抗战五周年纪念宣言》、1945年《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宣言》以及1946年《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等一系列宣言主张。此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也多次亲自在《群众》撰文发声,如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朱德的《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周恩来的《目前抗战形势与坚持长期抗战的任务》、彭德怀的《第二期抗战与我们的任务》、刘伯承的《敌后抗战的战术问题》、邓小平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左权的《坚持华北抗战两年中之八路军》等一系列文章。
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党刊犹如漫漫黑夜的“指路明灯”,茫茫大海的“灯塔航标”。当群众尚未觉悟的时候,党刊起着启蒙作用;当群众已经动员起来的时候,党刊起着引导作用;当群众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党刊起着解疑释惑、坚定信心、出主意想办法的作用。党刊是时代的号角,是进军的战鼓。战争年代,《群众》运用自身的宣传优势,及时发声,与各种有碍抗战的思潮做斗争,宣传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抗战必胜的理念,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与取得的成绩,坚定了全民族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动员了无数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由于抗战时期国共摩擦,尤其是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后,蒋介石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国统区的活动,党刊成为仅有的几个对外窗口、渠道,全国人民尤其是国统区人民正是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共产党。《群众》也适时地大量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抗战路线、抗战英雄、抗战事迹,让全国人民了解、熟悉、认同,进而支持中国共产党。
战斗在最前沿的播种机。与其它在根据地、解放区出版的党报党刊不同的是:抗日战争年代,《群众》周刊辗转于南京、武汉、重庆,始终高举抗战大旗,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沿;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周刊适应需要,辗转于上海,甚至迁移到香港,一直在根据地、解放区之外坚持宣传战斗。《群众》周刊在前沿的战斗中一路辗转、一路宣传,不仅宣传了革命的真理,还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群众周刊回忆录》记载了一位名为马戎的革命前辈说,“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正是《群众》等党的报刊引导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