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金融业态在一系列政策红利和政府引导下,已经在江苏省这片创新沃土上取得了十足的发展。然而,新金融作为创新的产物,在给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市场秩序带来了一定冲击。一方面,新金融业态凭借着高效、快捷等优势对传统金融业务形成了强势分流,在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方便百姓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传统金融的绝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新金融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了金融边界的延伸和业务范围的拓展,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风险要素,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厘清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内在关系、发掘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共赢空间、客观认识江苏省新金融发展短板和探寻打造江苏省新金融高地的路径是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切实体现。
传统金融与新金融呈现互补、互促与替代的关系。从业务规模、经营模式和发展速度等维度来看,传统金融与新金融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替代的关系。在相互补充方面,传统金融由于受制于各项条例机制,往往更加倾向于为大型公司客户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难以有效地平衡好金融的“普惠性”和“商业性”;而新金融则凭借着技术优势,更多地服务于传统金融的留白领域,更多聚焦长尾市场,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来开展相关业务,在发展普惠金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相互促进方面,新金融的迅速崛起分流了传统金融部分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讲新金融完全替代传统金融是不客观的,但新金融的快速崛起,深深刺痛了传统金融的发展神经,加快技术创新,聚焦长尾客户也成为传统金融的战略重点之一,而传统金融的觉醒又驱使新金融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所以说,新金融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绝对优势地位,传统金融机构弥补自身缺陷的意识逐渐加强;而传统金融的稳健经营模式和对风险的有效把控值得新金融借鉴和学习。在相互替代方面,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很多业务已经实现智能化,初步具备了新金融的一系列特征;新金融也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谋求进入传统金融领域业务市场。例如,经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审批的网络小贷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借贷模式,涉足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并在近年内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再比如,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的一些金融业务离柜率已经高达75%以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金融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试错、迭代、积累成长起来的,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新金融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金融。
融合创新是传统金融与新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现阶段,传统金融和新金融在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上相互交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不远的将来这种交叉会逐渐扩大,最终可能完全重合,但是这种金融内涵已远不是传统金融的内涵,而是传统金融和新金融相互融合后衍生出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一方面,传统金融已经广泛秉承新金融优势,开始利用科技来开展业务,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例,江苏银行已经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金融科技产品“税e融”,该产品自2015年6月问世以来,凭借着“全自动、全信用、全天候、全覆盖”四大优势累计为超过十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超过160亿元的贷款服务;中国工商银行利用自身规模优势搭建的电商平台“融e购”在2016年交易额达1.27万亿元,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的客户也达6649万户。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已经掀起与科技公司及新金融机构全方位深度合作的浪潮。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为代表的五大国有银行巨头分别牵手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苏宁集团等五大中国互联网巨头,江苏银行也作为中小银行的代表与苏宁集团及苏宁金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公司及新金融的合作,将会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和优势,共同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运用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来完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使命。总而言之,传统金融与新金融未来必定会迈向融合创新大道,两者的结合将会引领全省乃至全国金融业进阶更高层级。
江苏发展新金融的“木桶效应”仍然存在。按照一般意义上的发展逻辑,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发达,金融发达地区新金融也发达。除了经济决定金融一般经济规律的作用外,新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传统金融态势本身就有内在的生存逻辑。近年来,江苏围绕着新金融的发展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无论是从产值规模还是从机构数量来看,新金融已经在江苏这片创新沃土上得到了十足的发展。然而,现阶段江苏新金融的发展短板依然存在,“木桶效应”逐渐显现。首先,江苏新金融发展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太相称。目前,江苏省是全国第二大经济强省,而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江苏新金融在全国的地位整体处于北京、上海、广州、浙江之后,这种地位上的不相称、不匹配、不对等也充分表露出新金融在服务江苏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市场空间和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其次,江苏新金融企业创新动能不足。根据多次对我省新金融机构的考察、调研、分析发现,江苏新金融企业普遍存在对创新的认识不深、对创新的投入不足、对创新的动能乏力,没有形成“领跑”行业的思维。再次,江苏新金融发展区域差距较大。受资源条件、市场结构、创新环境等多方面禀赋条件差别的影响,目前各市在新金融发展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布局上的严重失衡将不利于激活全省新金融发展活力,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失衡。最后,江苏新金融人才建设尚未跟上脚步。新金融研究机构、专家、成果偏少,同时,新金融领域领先技术和高端人才明显短缺。总的来说,江苏新金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亟需得到有效补足。
打造江苏新金融高地需分进合击。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与引导,要想打造江苏新金融高地,必须从政府、企业、市场、人才等多个角度同时出发,才能够实现打造新金融高地的目标。第一,释放新金融政策红利。江苏新金融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级政府政策的保障和支持,要充分发挥各级金融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完善全省各地新金融创新发展的配套保障措施。第二,明确新金融发展目标。立足江苏新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省“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更好地支持和推动“两聚一高”,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需进一步明确江苏新金融未来的总体发展目标。其中,对外发展目标为显著提升江苏新金融的规模、质量、地位,努力在2020年将江苏打造成为全国新金融服务创新强省,与江苏经济在全国地位相称;对内发展目标为显著提升江苏新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努力增强和释放江苏新金融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活力。第三,突出新金融扶持重点。重点培育扶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现一企一策,通过植入金融科技元素全面实现智能化突破,增强地方主要法人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实力,形成一个机构一个特色。第四,组建省级“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研发建设“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有效整合政府扶持政策、公共信用信息、社会征信服务、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融资产品等资源,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五,搭建新金融智库平台。江苏新金融业态的蓬勃发展需要依托新金融智库力量积极发声,持续助推政产学研一体化,营造良好的市场创新氛围和活力。可通过省属金融机构会同省内重点大学组建省级新金融研究院,定期举办高层次论坛,不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加大对优秀新金融成果的奖励力度等方式搭建省级新金融智库平台。第六,完善新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坚持适度监管、鼓励创新,加强对市场的深度了解,科学定性风险点与风险源,切忌因噎废食,片面强调风险管理而过度监管,扼杀新金融的创新本性。地方各级政府面对新金融要敢于担当、敢于试错、敢于创新,善于监管。
新金融作为创新产物,在提升金融市场效率、降低金融市场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范围等领域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金融合力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逐渐增强。虽然现阶段新金融与传统金融还存在着一定矛盾和冲突,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两者最终会朝着同一个目标和方向不断融合。发展新金融既是推动江苏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迈进的重要途径,也是全省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能。各参与方要结合自身职能和优势,以分进合击的方式和策略共同打造江苏新金融高地。
(作者系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